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农商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分析——以龙州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农商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分析——以龙州县为例

杨忠翰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规划院广西南宁530028

摘要:民族经济文化类型中一种有特色的文化就是广西边境地区壮族的农商文化。经济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因此要多个角度对这两种互动关系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全方位地对形成农商文化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基于此,本文以龙州县为例,探讨了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农商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

壮族农商文化所含的民俗文化气息极为浓厚,这种民族经济的文化类型有非常大的特色,它对壮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轨迹进行了记载。与此同时,也对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反映。

一、经济伦理

农商文化是基于农业以及农村而形成的,只有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才能带动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而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农商经济注入活力。保障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即农民经济的目标,所以农民会开展土地耕种的经济活动,并尽可能地创造活动运行的条件。农民们没有一定经济根基,外界因素极易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为了保障生存,他们需积极适应外界环境,而农商文化因此而形成,而受到农商文化的影响,农民开始逐渐从事经商活动[1]。

农商的经济文化同人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是农民经济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组成,从某种角度来讲,农民经济生活能够对农商经济文化的生存状态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下就是几种表现,请看表1。

二、乡村社会以及农商文化

在乡村社会当中,农商文化所处的位置极为特殊[2]。从某一角度来讲,农商文化主体构成了乡村社会,而乡村社会经济基本的一种结构就是农商文化。农商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乡村社区的社会行为以及农民经济,同时其对社会协作方式以及分工方式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并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们的习俗和区域亲近感、传导文化的方式和社区认同感也有所不同,通过这一些东西可将本质的社会系统特征把握好,而乡村社会同农商文化又是相互作用的[3]。

(一)政治变化

从古至今,繁荣的商业区就是政治中心。而集市就是人们从事各种文化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因农民经商现象极其普遍,形成的集市也越来越多。集市的形成更利于农商文化形成以及发展,并以规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时乡村政治也会出现新的政治关系,并制定管理制度,从而使边境贸易活动得以丰富。与此同时,这几年因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很多乡镇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农民需要向新村迁移,而新村不仅街道宽敞,且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这对农民经商念头产生了一定刺激,让其开始做一些小本买卖。例如龙州的桄榔粉,其是广西传统特产,采用桂西南深山丛中特有的桄榔树加工制作而成,是森林营养食品中之珍品。还有靖西县妇女所生产的绣球,由于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有口皆碑。另外,因农村有多余的劳动力,所以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开展其他经济活动,而经商就是一种可选择的经济活动[4]。

(二)社会关系变迁

一方面,在亲情关系交往当中,农商文化得以延伸。结合地缘和亲缘以及血缘产生的产物即农商文化,另一方面,亲缘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商文化[5]。在进行交易时,要遵循市场规则开展商品活动,但因乡村社会的关系,会改变经济行为和经济形势,所以会对人民形成经济意识以及获得的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6]。

这几年,社会商品经济逐步在发展,从而扩大边境贸易的范围,同时影响了边村的血亲关系,商品经济取决于价值。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人们转变以往思想观念,挣脱地缘以及血缘束缚,将全新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农商文化的发展。

(三)人口变迁

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除了会受到社会变革的相关影响,同人口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因人口慢慢膨胀,更多土地需要开垦,而由于压力太大,土地同人口间的固有平衡极易被打破,从而破坏农业结构。随之,种植业以及家庭副业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且商品化农业程度得以加深,同时农民也越来越依赖市场以及商品,这不仅使土地的压力得以缓解,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人口增加,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加深,人们需要农村市场。所以可以说,集市的发展同人口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四)土地变化

从这几年龙州县边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及从业情况来看,随着土地的不断减少,边民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就业模式,从业方式趋于多样化,从事农业生产的户数越来越少,而从事商品贸易活动的越来越多。许多村民受边贸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尝试着进行渔业、养殖业、加工业、商业等等生产,使原有的单一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生产模式受到冲击。

三、边境贸易以及农商文化

因广西边境所处的位置极为特殊,而特色的边贸文化因此而形成。从某一角度讲,边境地区边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商文化,且农商文化同边贸文化是相关促进的。

在古代时期,农商文化已逐步发展集市和互市点相继出现,而这对农商经济发展极为有利,也因此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边民们开始频繁的将剩余的农产品拿出去交换,边贸也趋于规模化,在丰富边民生产和生活物品的同时,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至解放初期,对外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的迅猛发展,使互市、圩市得到不断繁荣,边民在丰富了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用品的同时,也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取出剩余的物品换回自己需缺的物品。这一时期的农商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激发了边民们的经营意识。

90年代初,边境贸易更为规范,不仅能够使紧缺的农业生产状况得以缓解,也使物资需缺情况得以补足。而且由于边贸强化了边民同边民的交流,因此逐步提升了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让土地具备了更大生产能力,从而使商品经济以及农商文化得以发展。90年代之后,边贸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得以高速发展,增加了许多的边民互市点,与此同时,也给农商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场所。这时农商文化已得以广泛地普及,甚至因城镇化发展,一些乡镇完成实现到纯粹的边境贸易的转化。从这一些可看出,农商文化在边贸同农业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体现。

结束语

对壮族农商文化形成以及发展产生影响的有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边境贸易发展和乡村社会变化以及土地人口发生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因素都为形成的农商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农商文化也使农村生产经济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得以弥补。最后,边境贸易发生的变化以及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商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农商文化同边贸文化是相关依存和促进的。

参考文献

[1]丁堂华,秦昌林,方文等.试论古噩国及“鄂”文化的相关问题--兼论鄂国与商周王朝、楚国、曾国的历史渊源[J].鄂州大学学报,2016,23(3):5-12.

[2]覃萍.论壮族传统农商文化变迁的决定因素--以广西边境龙州县为个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3):43-46.

[3]陈文学,王尚勇.从炎帝《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看荆楚中医药文化发祥地的形成与发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5):1-6.

[4]杨福瑞.试论契丹学的形成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5):12-15.

[5]那仁毕力格.萨满教对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36(2):161-166.

[6]龚建林,许斌.文化生态视野下佛山武术之乡的形成与发展流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