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致过敏性休克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蜂蛰伤致过敏性休克1例

许林慧

许林慧(江苏省姜堰市太宇医院225500)

【中图分类号】R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4-0060-01

蜂蜇伤多为局部反应,如灼痛、潮红、红肿等,少有发生“可致死的过敏性休克”。致敏原因与蜂毒腺内毒液的质及病人的过敏性体质有关。一般情况下,100只蜂的毒液才可能成为成人的致死量。但对高敏的人,一只蜂蜇伤就足以引起致命的过敏反应。我院曾收治1例蜂蜇伤一处即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现将抢救过程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0岁。于20min前野外作业时不慎被蜂蜇伤右腕部,当即局部红肿,剧痛,先后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肢冷、头晕昏睡、虚脱,急送我院。查体:体温38.5℃,脉搏13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6.5/4.0kpa。患者呈昏睡状,面色苍白、眼睑及口唇非凹陷心肿胀。全身密布红色风团,右腕蛰伤处可见一个瘀点,其周围潮红肿胀,四肢湿冷。

抢救过程:去枕平卧位,保湿,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给氧。0.1%肾上腺素1ml皮下注射;氢化考的松200mg,维生素C3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连续2次;扑尔敏10mg肌内注射。伤口及其周围反复用2.5%碘酊涂擦清洗。2%利多卡因5ml皮下注射于蛰伤近端及周围。

效果:上述处理5min后,脉搏80次/min,血压12.0/8.0kpa。10min后,血压升至13.5/9.5kpa。20min后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0/10.5kpa,意识清。口服新敏乐(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8mg,此时除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外,入院时其他症状均消失。

2讨论

患者蜂蜇伤后先后出现呼吸困难、循环衰竭,文献中亦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记载,本病诊断可以确立。蜂毒腺内毒液所含的介质(组织胺、5-羚色胺、胆碱脂酶、缓激肽)、抗原物质及毒素(神经毒、血液毒)均可致全身反应和强烈的I型过敏反应。致命的过敏性休克瞬间发生,好转或恶化。

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蜂蜇伤的抢救知识,做到判断准确,主动配合医生,分秒必争地采用得力措施。鉴于文献中有关本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具体措施叙述尚简,结合本病例提出以下几点供探讨。

(1)立即注射肾上腺素,一般10~20min内即可使血压回升,症状消失。

(2)2.5%碘酊有强大的杀菌消毒能力,反复涂擦可杀灭伤口周围的致病微生物,并能破坏生物毒素,用其紧急处理叮蛰伤口极为重要。伤口周围皮下注射利多卡因,可很快消炎、消肿、止痛,并能延缓毒素的吸收。

(3)备好氢化考的松,并根据医嘱准确给药。氢化考的松通过抗炎抗毒、免疫抑制和改善微循环而抗休克,以高浓度(200mg/500ml)、慢速度(60滴/min)为宜。同时给予维生素C,以解毒并加强氢化考的松的疗效。

参考文献

[1]Domonkos.AN:Andrew’sDiseaseoftheskim.W.B.Sannderscompany,1992,561.

[2]秦士德.皮肤科急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