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9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91例

张忠荣

(陕西省洋县中医医院陕西洋县723300)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胃肠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半夏泻心汤(法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炙甘草、大枣)加减治疗胃肠疾病91例。结果:有效率90.1%。结论: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医药疗法;十二指肠球部炎/中医药疗法;慢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胃粘膜脱垂症/中医药疗法;胃下垂/中医药疗法;细菌性痢疾/中医药疗法;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药疗法;急性胃炎/中医药疗法;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半夏泻心汤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016-02

半夏泻心汤原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其主要治疗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此方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湿热积滞于肠胃,或寒热错杂致使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而引起的胃脘痛、呕吐、泄泻、痞满等胃肠道疾病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91例是近10年来笔者在临床诊治的有不同程度胃肠道症状的病人。经过胃镜检查或乙状结肠镜、纤维镜检查,或各种化验检查西医诊断明确的病例(其中慢性胃炎3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炎7例,慢性结肠炎7例,胃粘膜脱垂症8例,胃下垂7例,细菌性痢疾2例,胃肠功能紊乱10例,急性胃炎4例)。中医诊断为:胃脘痛58例,痞满15例,胃胀5例,泄泻7例,痢疾2例,呕吐4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42岁。

2.治疗方法

采用纯中药治疗,方用半夏泻心汤:法半夏15g,黄芩、党参各10g,黄连、干姜、炙甘草各6g,大枣10枚,水煎服。胃脘痛属气滞血瘀者加元胡、川楝、佛手、丹参等活血理气之品;痞满者加川朴;湿盛腹胀者减去炙甘草、大枣加川朴、枳壳;呕吐甚者多以生姜易干姜,或加生姜、竹茹,或加赭石、旋复花;大便泄泻者加白术、茯苓;便脓血里急后重者加金银花、白头翁、木香。

3.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三个月内无复发者。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症状消失后三个月内又复发者。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改用它法者。

典型病例[例1]郑某,男性,36岁,干部,门诊患者。于2008年7月14日初诊,患者自述胃脘痛反复发作四年余。曾服用丙谷胺、普鲁苯辛、胃得乐等药,服后症状减轻,但停药后疼痛又作。近一月来疼痛加重,发作频繁,服用中成药未见效果。一周前作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胃得乐、丙谷胺等西药,症状不缓解,前来我院诊治。现感觉胃脘部胀痛,尤以食后加重,时有刺痛,纳少倦怠,大便微溏,1天两次,舌质暗淡,苔腻微黄,脉弦滑。中医辨为胃脘痛,属脾胃虚弱,湿热中阻,气机不畅所致。治法为健脾和中,清化湿热,佐以理气活血。药用法半夏、川厚朴、川楝子、党参各12g,元胡、香椽皮各10g,黄连、干姜各5g,三七2g(冲服),三剂,水煎服,1天两次。

2008年7月20日复诊:服药后,胃脘痛明显好转,刺痛消失,纳食增加,唯感食后胃脘部略胀,大便1天两次,微溏。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弦滑。前方已效,仍系愿意。减川楝子加白术12g,又进三剂。药后胃脘痛消失,纳食基本恢复正常,大便1天1—2次,基本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为巩固疗效,于前方加茯苓12g,再进三剂后,继服参苓白术散1月,并嘱其注意饮食调理,以防复发,随访半年,本病未作。

[例2],孙某,女性,30岁,农民,门诊患者。于2011年9月12日初诊,患者于10天前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大便为水样便,曾在当地某卫生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予以西药治疗(用药不详),药后症状减轻。就诊前一日,因饮食不慎,病情又突然加重,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夜间呕吐三次,就诊当日晨,大便一次,略溏,无粘液及脓血。伴有脘腹不适,口干但不欲饮水。来诊之时,痛苦病容,恶心频作,查其舌尖红,苔白腻,脉濡细。中医辨证为呕吐,属湿热积滞于肠胃,肠胃失和所致。拟以和胃降浊,清化湿热之法治之,药用:法半夏15g,黄芩8,干姜4g,黄连3g,党参12g,茯苓20g,藿香梗、焦三仙各10g,生姜三片(自备),三剂,水煎服,1天两次,嘱其进流食,勿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

2011年9月18日复诊:恶心、呕吐渐止,纳食增加,大便1天一次,基本成形。除进食后胃脘略有不适外别无它苦。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治疗继秉原法,于上方去生姜加香椽皮10g,再进三剂。药后诸症消失,病去痊愈。

4.讨论

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分析半夏泻心汤的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寒热错杂。寒热之至,可因外邪入里化热,苦寒太过伤阳,热自外入,寒自内生,寒热错杂,痞塞于心下,肠胃功能失调而致诸症。但从临床所见,寒热之至,有因胃肠功能失常而引起者。其二是虚实相兼。本方所治之胃肠病,多属虚中挟实。临床上观察,所挟之邪多以湿热为主,脾胃本虚,运化失常,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肠胃升降失常而致痞满,呕吐,胃痛,泄泻等证。方中半夏降逆和胃,合干姜辛温散寒,以辛开之;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以苦泻之,更佐人参(常用党参代替)、灸甘草、大枣健胃补中之品,以助健运之功。此方寒热并用以调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从而调整肠胃功能使之得以恢复正常,中焦得和升降正常则痞满、呕吐、胃痛、泄泻等证自可消除。可见,半夏泻心汤主要针对脾胃本虚,升降失调,寒热错杂而设。

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胃肠道疾病时,凡辨证属中焦虚弱,寒热失调或脾胃不足,湿热内蕴,升降失调者均可以运用本方加减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对调整胃肠道机能有一定作用,且主要适用于胃肠道本身的疾患,以及某些外感病影响到胃肠而出现的上述病证者。

【参考文献】

[1]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教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