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性社区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目标性社区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曹孝夏

曹孝夏

(无锡市南长区清名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4000)

【摘要】目的探究目标性社区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社区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目标性社区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冠心病控制情况及不良心理状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生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标性社区护理能有效的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生的发生率,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关键词】目标性社区护理模式老年冠心病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8-0023-02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的大幅提高,各种老年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其中以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最为明显。冠心病是由多种高危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大量研究也证实,冠心病的发生与患者的血脂、血压、血糖及精神因素具有高度相关的关系,有效控制这些因素在正常范围内,可明显延缓患者疾病进展,降低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衰的概率[1]。因此目标性社区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就目标性社区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及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我社区被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未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无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及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5.5岁,病程6~24年,平均病程12.0年,陈旧性心肌梗死12例,冠脉支架植入的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6.0岁,病程7~25年,平均病程12.5年,陈旧性心肌梗死13例,冠脉支架植入的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对我社区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60岁)患者建立档案,并对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随机选取8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社区护理。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进行目标性社区护理,随访观察半年内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及心理状态改变情况。观察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由社区医务人员建立专门的干预小组,树立患者社区护理目标,如饮食、用药、运动、心理等护理目标。(1)饮食护理目标:干预小组应了解患者饮食喜好及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制定个性化食谱,并告诫患者严格遵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热量饮食。同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2)运动护理目标:根据患者病情、个人爱好及生活习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告诫患者要劳逸结合,不可过度运动。(3)用药护理目标:根据患者日常服药情况及遵医行为,告诫患者按时服药的重要性,确保每位患者都不随意停药、私自换药或漏服。干预小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帮助患者提高遵医行为,如让患者家属按时提醒患者服药、设置闹铃提醒用药等。(4)心理护理目标: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性。对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干预小组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患者能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积极性和增加防治疾病进展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冠心病控制情况及不良心理状态情况。冠心病控制情况以不稳定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来判定;不良心理状态评定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其分值越低状态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与同组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P<0.05。

3.讨论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社区内的患者提供服务。强调疾病的预防,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而目标性社区护理是指针对不同疾病患者的特点与现状,树立科学的护理目标,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护理人员共同达到标准,最终促进健康,阻止疾病进展[2]。冠心病是我国常见慢性病,其所导致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且其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因此有效的控制其高危因素,可明显延缓疾病进展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我社区通过对40例患者给予目标性社区护理半年后发现,其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急性肺水肿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此外患者心理状态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对患者各项高危指标树立一个控制目标,通过正确的饮食、运动、用药和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病情控制情况,这与余莉和曾瑛两人的类似研究报道结果不谋而合[3-4]。

综上所述,目标性社区护理对于慢性病患者控制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明显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童芳,黄新苑,罗桂芳,等.目标性社区护理对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栓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5):129-132.

[2]付永红.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36):108-109.

[3]余莉.辨证施护健康教育路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713-1714.

[4]曾瑛.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