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活小科学——浅谈“生活化”科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大生活小科学——浅谈“生活化”科学教学

舒慧敏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塘下镇罗凤中学325204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情境、教学内容、课外探究、习题设置四个纬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同时对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科学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与利用,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1)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根据科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综合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何传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创设生活情境。例如:事先课前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土电话”,上课时,两个同学相隔一定的距离站立,使棉线刚好拉紧。当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讲话时,另一个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能否听到讲话声?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快地把生活现象转化为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问题。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传统的课程观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它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压强》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骑泥马”比赛为教学素材,通过比较海涂上的人和泥马上的人下陷深度的区别,引出压强的概念,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有效地激发和保持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生活科学的意识。

(3)课外探究的“生活化”。

除课堂教学外,科学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开设“生活化”的课外探究,引领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和社会相互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感受,体验探究过程:⑴观察每天正午操场上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能提出什么问题?⑵猜想与假设,可能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⑶制定计划与收集证据,观察一天内杆影长度的变化和一个月内正午杆影长度的变化。⑷小组分析与论证,得出解释或结论。⑸反思评估。⑹报告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身边的科学现象的探究,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和规律的过程,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生活化”的课外探究活动中,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体现了科学课“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4)习题布置的“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作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应该具有个性化、生活化。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编选设置一些以真实的科学、生活和社会现象为依据的习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体现问题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明是位喜欢观察和思考的同学,冬天,家里经常开空调,每次开启空调时,总发现电灯要暗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此题联系常见的生活实际命题,若要正确解答,需要把家许电路中的线路和用电器简化成串联电路的“模型”。通过此类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科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习题的设置,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乐于解答,不再感到枯燥、厌烦,有压力。通过对习题的解答,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地提高科学素养。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1)“生活化”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

“生活化”材料的选择要建立在对教学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创设生活问题应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材料来决定,决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教师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生活问题时,应该关注学生对该知识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从而有机地结合素材进行创造,才能彻底改变从成人视角出发将自认为生活化的素材予以大而统的强化创设,才能走出教师对情境真实起点和认知冲突临界点上准备不足而产生的系列误区。

(2)“生活化”的问题应充满真实的生活气息

“教育贵在求真”。既然科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就应该从“真实”入手,从“自然”切入,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真正体验、感悟科学知识。提供生活化问题,应当尊重生活规律,符合实际。如果老师经过提炼提供的这些生活背景或材料使学生感觉到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感觉到不是凭空编造的,科学课上就会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3)“生活化”的问题应赋予思考价值

科学问题固然需要生活化,但“生活味”显然不能冲淡科学课程本身。作为科学课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科学思考,生活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否则那些不需要经过学生思考或思考价值含量低的问题,哪怕是再绚丽的画面,也只能是一副供学生欣赏的美丽画面而已,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生活化和科学化的关系,不能被“生活化”喧宾夺主,也不能为了打破学科本位而把科学课上成美术课,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总之,大生活,小科学,我们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浪潮中,一定要找准生活化与科学化的最佳结合点,寻求两者和谐的统一,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这样,才能在平衡中体会到生活的魅力,科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情境题·探索题·应用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沈新达.《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N]教育信息报,2003-2-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孟秋强、朱仕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浙江教学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