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李淑珍

李淑珍(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1530)

【摘要】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原因。方法收集我院各科室呈现的76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ADR涉及的药品类型、家族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76例ADR报告中男31例,女45例。男女比例1:1.45。60岁以上ADR54例(71.05%);静脉给药ADR48例子(63.16%)。引起ADR常见于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主要的不良反应以皮肤粘膜和消化系统居多。家族性ADR发生7例,涉及3组家庭。结论加强药品规范化使用,及时准确上报ADR,药师分析评价ADR信息后回馈临床,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021-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和治疗无关的反应。ADR监测是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收集、统计、分析本院于2012年以来各科室呈板的76例ADR,以总结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和原因,加强药品规范化使用。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资料来源的方法

我院各科室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呈报的76例ADR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家族过敏史、ADR所涉及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统计、分析和结果

2.1、ADR发生的基本情况:76例中,男31例,女45例,男女比例1:1.45。患者年龄最小21天,最大96岁。其中60岁以上54例(71.05%)。住院患者52例(68.42%),门诊患者24例子(31.58%)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见表1。

表1.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性别例数≤30岁31-60岁〉60岁

男31(40.79%)3(3.95%)7(9.21%)21(27.63%)

女45(59.21%)4(5.26%)8(10.53%)33(43.42%)

合计7671554(71.05%)

2.2、给药途径:静脉给药48例,肌注给药9例。口服给药18例,外用给药2例。

2.3、家族相关性ADR发生7例。涉及3组家庭。胃复安注射液2例,硝苯地平缓释片3例。盐酸丙卡特罗片2例。

2.4、ADR因果关系判定。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Karch和Lasagna评定方法评价;肯定相关43例(56.58%),很可能相关31例(40.79%),可能相关的2例(2.63%)。

2.5、药品种类:76例ADR报告中涉及五类26个品种。其中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常见。具体种类和药品分类见表2。

表2.76例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分布

药品

种类例数(%)药品名称

抗菌

药物33例(43.42%)左氧氟沙星注射液8例、阿奇霉素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各7例、替硝唑注射液4例、克林霉素注射液3例、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注射液各2例

中药注射剂17例(22.37%)炎琥宁注射液5例,双黄连注射液4例、参脉注射液4例、川芎注射液2例、天麻注射液1例、复方风湿宁注射液1例

其他注射液6例(7.89%)胃复安注射液2例、安痛定注射液2例、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2例

降压

药物8例(10.53%)硝苯地平缓释片3例、引达帕胺3例、卡托普利片1例、酒酸美托洛尔片1例

其他

药物12例(15.79%)盐酸丙卡特罗片4例、沙丁胺醇片2例、富马酸酮替芬片1例、双氯芬酸钾缓释片1例、布洛芬乳膏1例、硝酸咪康唑乳膏1例

2.6、ADR涉及器官和临床表现。78例ADR涉及的器官和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及消化道注状居多。具体表现见表3。

表3.76例ADR涉及器官及表现

器官例数(%)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26(34.21%)皮肤瘙痒、颜面潮红、药疹、水泡

消化系统19(25%)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便秘

呼吸系统10(13.16%)咽部不适、干咳、剧咳、哮喘

心血管系统6(7.89%)胸闷、心慌、心悸、血压下降或升高

神经系统6(7.8%)头昏、头晕、头痛、嗜睡、焦虑、失眠

骨骼肌肉4(5.26%)全身颤抖、肌肉疼痛、手抖、手颤

血液系统3(3.94%)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降低

其他2(2.63%)口干、口苦、转氨酶升高、血糖升高

3、讨论

本文统计分析显示:76例ADR报告中门诊患者明显少于住院患。前者仅占31.58%。门诊患者主要以口服给药为主,如遇不良反应一方面不受重视,另一方面口服给药不良反应回馈信息不准确及不全面。门诊患者就诊时间短,反映的不良反应没有及时填报,或有漏报现象。应加强门诊患者ADR监测力度。

本次分析发现ADR的发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别分布上男性少于女性,年龄分布上60岁以上的患者比较高。女性体重轻,胃酸分泌少,胃排空慢,脂肪组织比例高,脑血流量高,性激素水平与男性不同,导致药动学和药效学差异。使女性用药后比男性发生ADR危险性增大[1]。老年患者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药物品种使用较多,结合自身药代动力学的改变,极易引起ADR。高龄患者伴有多种疾病可导致患者用药品总数增加,是老年患者易发生ADR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待这类人群的临床用药应进行严密监测[2]。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静脉给药引起ADR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给药方式,静脉给药方式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易在PH值、渗透压和免疫学上对机体产生影响。另外药物中的不溶性微粒和内毒素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使得其ADR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因此,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尽量不要选择静脉给药。

经调查发现引起ADR的药品中以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多见,分别占总数的43.42%和22.37%。抗菌药物ADR共涉及7个品种。其中青霉素、喹诺酮类较多。临床上抗菌药物有大剂量、高频率和无指征用药现象,这不仅会使ADR的发生率增加,还会造成抗菌药物耐药菌珠的增加,加大疾病治疗难度。因此建议医生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发生ADR共涉及6个品种,其中炎琥宁,双黄连,参脉注射剂多见。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蛋白质、鞣质、生物碱等。这些物质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物质,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即发生过敏反应。另外,这些成分以胶体形式存在于药液中,使药物与输液用的液体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反应,或由于酸碱度的改变,使生物碱,皂甙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导致ADR的发生[3]。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辩证用药,不超剂量、超功能主治给药,选择正确的溶媒和适宜的给药速度,需要单独使用的绝不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使用,加强用药监护,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另外,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一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疾病存在家族病史一样,发生ADR也可能出现家族共性。所以在医师临床用药时,除询问患者本人对药物使用的ADR发生史,还应询问其家族用药的ADR发生史。

调查表中显示ADR涉及的器官和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多见,但绝大多数症状不严重,未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为临床用药减少ADR的发生率,医生在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用药史、正在用药情况、患者自体药物过敏史及家族用药过敏史;在用药时一定要明确诊断,合理用药,特别是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时,一定要在合理用药的范围内和适当的剂量内用药。护士应遵循医生医嘱严格操作,重视配伍流程及细节,增强监测ADR发生意识。医生和护士对ADR发生应做到早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临床药师分析评价ADR信息及时回馈医生和护士,促进其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贾公孚,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

[2].苏伊新.644名三甲医院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调查[J].中国药师,2011,14(8):1181-1183.

[3].任德权,张伯礼.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