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检查在副肿瘤综合征诊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肌电图检查在副肿瘤综合征诊断的应用价值

李晶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1)

【摘要】目的:探索肌电图检查在副肿瘤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副肿瘤综合征患者30例,健康人30例,分别对其进行肌电图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运动波幅、运动传导速度,并比较两组数据均值。结果:副肿瘤综合征组较健康人组来说,四种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运动波幅减低、运动传导速度减慢,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电图能够对神经肌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疾病的判断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是副肿瘤综合征临床诊断的敏感而可靠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肌电图;副肿瘤综合征;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080-01

副肿瘤综合征是指一些恶性肿瘤非直接或因转移引起,而是由于一些不明分泌物或免疫复合物沉着引发的与原肿瘤疾病无直接关系的神经、肌肉、内分泌、皮肤、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病症,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副肿瘤综合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发生时间也不限定于恶性肿瘤之后,关于副肿瘤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还不完善,因此,对于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诊断难度极大。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恶性肿瘤的重视,临床上逐渐形成以肌电图作为辅助检查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案例,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现代医学影像的检查,尤其是PET-CT的应用已成为临床筛查原发肿瘤的重要手段,而肌电图检查对于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为副肿瘤综合征患者提供客观的神经电生理学的临床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33~74岁不等,此组标记为副肿瘤综合征组。这些患者没有其他的神经肌肉障碍性疾病,并且完全符合纳入标准。另外选取健康人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1~72对不等,此组标记为健康人组。该研究均取得两组人群及家属的同意。

1.2方法

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仪器对两组人群进行肌电图检查,分别记录两组人群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运动波幅、运动传导速度。记录电极在肌腹,参考电极在肌腱,以鞍形电极刺激,阳极在阴极近端2~3cm处,分别在近端和远端刺激神经元。滤波范围在2Hz~10kHz,扫描速度为5ms/D,灵敏度是5mV/D。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肌电图检查显示:副肿瘤综合征组与健康人组相比,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运动波幅减低、运动传导速度减慢,且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所示。

3.讨论

肌电图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各个医院的肌电图水平相差较大,导致一些医生认为肌电图不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充分重视和应用肌电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事肌电图的医师没有充足的临床经验,而大部分的神经内科医师对电生理技术不熟悉,这就造成临床与检查脱节现象。肌电图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结合临床对副肿瘤综合征作出诊断,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原性。肌电图不单能诊断神经损害的程度、估计预后,还可鉴别肌肉萎缩是神经源性或阻源性,抑或废用性萎缩,对于神经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副肿瘤综合征的深入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发病率从最初报道的1%上升至7%~8%,且仍有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相关知识的完善,涉及内分泌、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器官的副肿瘤综合征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但相关研究较少。副肿瘤综合征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肌电图能够在及早判断副神经综合征患者运动神经的状况和发病点,对临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是比较客观的电生理诊断手段。

【参考文献】

[1]魏中华.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和肌电图特点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

[2]姜海伟,胡晴,鄢艳红,等.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诊断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2(3):240-242.

胃苏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CRP的影响

吴金梅谢慧君罗刚王桂红(通讯作者)

(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胃苏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CRP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诊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1例,A组采用胃苏颗粒治疗,B组采用铝碳酸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观察。结果: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68%,较B组75.61%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RP水平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组CRP水平明显较B组低(P<0.05)。结论:胃苏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满意,且能降低CRP水平,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苏颗粒;铝碳酸镁;胆汁反流性胃炎;CRP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081-0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多因胃幽门手术或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造成胰液、胆汁等流入胃内,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出血,最终引起胃黏膜慢性病变。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易诱发胃穿孔、胃溃疡等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缺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特效药,传统抑制胆盐类药物疗效欠佳[1]。近年来,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讨胃苏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CRP的影响,现对我院接诊的82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1例。A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7.53±2.4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2±0.52)年。B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8.06±2.43)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10±0.5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胆汁反流行胃炎的诊断标准[2];入组前未接受任何治疗;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阴性;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胃溃疡、其它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者;既往有胃部手术史者;过敏体质者。

1.2方法

A组采用胃苏颗粒(生产单位: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50007;规格:0.5g)治疗,以温水冲服,5.0g/次,3次/d,连服2周。B组患者口服铝碳酸镁片(生产单位: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0021189;规格:0.5g),1.0g/次,3次/d,连服2周。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1)痊愈:经治疗,患者反酸、嗳气、上腹疼痛及食欲减退症状完全消失。(2)显效:经治疗,患者反酸、嗳气、上腹疼痛及食欲减退症状明显好转。(3)无效:患者上述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t检验,(x-±s)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A组临床总有效率92.68%,明显较B组75.61%高(P<0.05),见表1。

3.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症状表现为嗳气、腹部饱涨不适、呕吐、反酸等,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传统促胃动力药物、抑制胆盐药物、胃黏膜保护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效果均不理想,加之治疗周期长,不良反应多,费用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4]。近年来,中药制剂由于其副作用小,可标本兼治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铝碳酸镁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酸、抗胆汁的胃黏膜保护剂,其单一活性成分与天然铝碳酸镁相同,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且不吸收入血。有关研究表明[5],铝碳酸镁在酸性环境下可与胃内胆汁酸结合,而在碱性环境中释放胆汁酸,同时不影响胆酸的肠循环,从而调节胃内pH值,使其处于最佳范围。此外,铝碳酸镁还可迅速与胃酸中和,并维持较长时间,通过可逆性、选择性与胆汁酸结合,防止胃蛋白酶对胃的损伤,同时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作用。中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属“胃痛”、“吐酸”、“嘈杂”范畴[6]。该病累及胆、脾、胃、肝等脏腑,其病机在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治疗以疏肝理脾、消胀止痛、行气和胃为原则。胃苏颗粒由紫苏梗、陈皮、香附、枳壳、槟榔、鸡内金以及香橼等成分组成,紫苏梗、香附、香橼具有和胃止痛、疏肝理气、行气消胀的作用;陈皮和枳壳能理气健脾,化湿和中;槟榔和鸡内金具有升降气机和行气消积之功效,诸药合用可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7],胃苏颗粒通过抑制胃肠逆向蠕动,调节幽门的开放及关闭,防止胆汁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避免胆汁刺激胃黏膜,从而有效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本研究结果提示,A组总有效率较明显较B组高,表明胃苏颗粒的疗效较铝碳酸镁更突出。

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机体出现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时,经肝脏或外周血淋巴细胞合成,从而造成血清中CRP水平上升,因此,CRP是反映机体炎症的重要指标[8]。本研究结果提示,A组治疗后CRP水平较B组低,表明胃苏颗粒可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胃苏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屈海燕,张晓梅.胃苏颗粒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9):1430-1433.

[2]张声生,唐旭东,黄穗平,等.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7):3060-3064.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房静远,刘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2):58-63.

[4]梁尔博,聂军.兰索拉唑联合胃苏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分析[J].贵州医药,2014(5):411-412.

[5]林宝华,欧阳昕.胃苏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老年GERD的疗效分析[J].中药材,2017,40(6):1468-1470.

[6]吴学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8(25):2826-2827.

[7]刘志清,艾耀伟.胃苏颗粒联合三联疗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4):24-27.

[8]陈新,王安平.胃苏颗粒辅助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环氧化酶-2、钙黏蛋白E表达及血清降钙素原、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