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枷胸围手术期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4-14
/ 1

连枷胸围手术期的护理

雷智力1张洪艳1张淑芳2

雷智力1张洪艳1张淑芳2

(1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吉林四平136000;

2吉林省四平市妇婴医院吉林四平136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4-0216-02

【摘要】总结38例连枷胸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主要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术后生命体征监护、肺活量锻炼、引流管的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连枷胸围手术期护理

连枷胸是指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后,局部胸壁因失去肋骨的支撑作用而软化,导致反常呼吸运动,出现呼吸困难,影响肺通气功能,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严重时发生呼衰而死亡。由于胸廓在呼吸过程中不断运动,骨折断端刺破胸膜、肋间血管和肺组织,产生血胸、气胸、咳血。对这类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措施,加强术前和术后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2007年3月—2010年3月本科对38例连枷胸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和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17—65岁。致伤原因:车祸25例,高处坠落伤5例,机器绞伤3例。合并损伤: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胸、气胸4例,不同程度的创伤性湿肺12例,脾破裂4例,平均住院天数16天。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伤后会产生各种不适和对手术的担心,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积极做思想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做好心理护理与病情介绍,说明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解释各种症状和不适的原因、持续时间及预后,关心、体贴病人。

2.2指导患者行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咳痰训练因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患者咳嗽时局部疼痛剧烈,因疼痛而不敢咳嗽造成排痰不畅,由护士或助理护士用双手按压骨折部位,用力适度,以减少骨折断断活动而减轻疼痛。嘱其多饮水,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应用祛痰剂以及给予氧气雾化吸入。并向患者解释雾化吸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如痰液仍咳不出,予以拍背吸痰,病情稳定后协助患者取卧位或半卧位,严禁吸烟。

2.3饮食护理由于机体受到创伤后,需要的能量增加,合理的饮食与营养不但能够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还可以促进组织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力。故指导其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易消化食物,如鱼、鸡蛋、瘦肉、排骨汤、牛奶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3术后护理

3.1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病情变化全麻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术后吸氧4—6h,流量为4—6升/分。注意伤口渗血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经常鼓励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防止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栓塞、褥疮及便秘的发生。

3.2肺活量锻炼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深呼吸,有效的咳嗽、咳痰,吹气球、吹气泡训练,以利于肺膨胀。遵医嘱给予抗炎、补液、雾化吸入等对症治疗。

3.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增加热量的方法:在一般饮食的基础上,增加富含热量的谷类、食糖和植物油,食物要做到色、香、味俱佳,以增进患者的食欲,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于切口愈合。

3.4胸腔壁式引流的护理

3.4.1保持引流系统密闭无菌使用前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倒入无菌的生理盐水指标志线,水封瓶长玻璃管应没入水中3~4cm,,并始终保持直立,随时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密闭及引流管有无脱落。按规定每天更换引流瓶,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更换前应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3.4.2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

3.4.3保持引流管通畅病人取半卧位,定时挤压胸膜腔引流管防止引流管阻塞、扭曲、受压。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运动及变更体位,以利于胸腔内液体、气体排出,促使肺扩张。如有阻塞,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3.4.4妥善固定将胸腔引流管用别针固定在床单上,引流瓶应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100厘米。以免翻身时牵拉引流管引起疼痛或引流管脱落。

3.4.5观察引流液的形状、颜色和量。如引流液呈鲜红色且每小时超过200毫升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

3.4.6拔管指征一般置引流48—72h后,临床观察无气体溢出或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浅。24h引流液小于50毫升,胸部CT扫描显示肺膨胀良好,无胸腔积液,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患者无胸闷、气短及呼吸困难现象,即可拔管。在拔管时先嘱病人深吸一口气,拔管后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两肺呼吸音的变化及有无胸闷、气短的发生等。

4小结

本组38例患者通过上述精心护理,无1例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的高度责任感,较高的专科护理水平,娴熟的护理技术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