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安徽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研究

朱丽夏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城市学家等对城镇化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并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进展,有大量关于城镇化及其发展机制、城镇化与人口的非农化、城镇化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就业等探讨的研究问世,更加丰富了中国城镇化的研究。也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不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相同的人均GDP条件下,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也表现出差异性,关键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以及协调发展度如何。但是由于种种历史或者现实原因,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城镇化的研究往往从单一角度或者两个角度加以认识,不能全面反映城镇化的内涵。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成因;对策

1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在1995年以前都比较低,而且发展速度较慢,例如1991年城镇化率为18%,1995年才为19%。五年间城镇化率才增长一个百分点。1995年之后,城镇化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尤其是最近几年城镇化率基本上每年以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如2008年城镇化率为40.5%,到2012年城镇化率就上升到46.5%,年均增长1.20个百分点。虽然安徽省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但是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不仅和发达省份的城镇化水平有差距,就是和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是有一定的差距。

2人口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较低

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由于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因此在城市中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稳定舒适的居住环境,这使得农村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较低。但是,单纯给予农村人口城市户籍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必须对城市外来人口予以帮助和扶持,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2.2城市的社会压力较大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方式逐渐由个人的迁移演变为家庭迁移,更多的农村儿童和老人随着劳动力的迁移逐渐入住城镇。这就要求城镇必须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相关资源投入力度,弥补城镇人口激增引起的公共服务缺口。城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满足社保、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需要,这对本来就紧张的政府财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增加了城市的社会压力。

2.3农村人口的城市归属感较差

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的同时,城市外来人口的归属感却普遍较差。外来人口同城市人口缺乏应有的交流,不能融入城市这个大集体。此外,由于受传统人口政策的影响,农村人口在城市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且就业屡遭歧视,造成农村人口在城市中难以找到归属感。

3土地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3.1城镇建设存在盲目性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城镇的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盲目向四周扩张,没有处理好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造成耕地和环境被严重破坏。也有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只注重面子工程,缺乏长期建设规划,盲目建设使得了大拆大建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城市的盲目扩张,不但使大量耕地遭到破坏,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而且造成了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大量浪费。

3.2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

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行工作,造成了农村耕地的大量闲置,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农村发展困难重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严重阻碍。

3.3城镇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现阶段的城镇化过程呈现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双重推进的态势,而且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由于城镇土地利用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再加上一些城市规划缺乏合理性,城市盲目向四周扩张,大搞公园、广场等政绩工程,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3.4征地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征地拆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征地矛盾和拆迁冲突已经屡见不鲜,对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开发商,而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却寥寥无几,社会矛盾频发,成为影响城镇化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4推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广大人民理应享受这一过程带来的利好。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却频繁的暴露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征地矛盾突出、环境质量降低、住房短缺、就业困难等,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使城镇化稳步推进。

4.1提高转移人口教育水平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是人口素质综合提升的过程,因此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应加大转移人口的教育力度,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水平。城市必须健全农村人口的融入机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提高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城市应加强农村转移人口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外来人口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找到归属感。

4.2合理选择城镇发展路径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选择适合当地社会发展水平的城镇化路径,在城市承载能力的限度内,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市应加大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公共服务事业同城镇化共同发展。此外,城市应对城建工作进行长期规划,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农村耕地的保护力度。

4.3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程度

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保护土地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全面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政府应破除土地强征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让农民通过出让、入股等方式成为土地交易的主体,最大限度减少征地纠纷,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5结语

安徽城镇化水平偏低,地区发展不均衡,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而且“十三五”期间,安徽非农人口将急剧增加,城镇化动力充沛。从目前安徽各市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化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重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升级城镇布局系统,城镇化率快速增长,高效稳健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对安徽的经济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赵在绪,周铁军,陶陶.我国城镇化成本研究进展与展望[J].研究综述,2014,38(6):91-96.

[2]陈俊峰,宋雨洁,钱永佳.当前安徽城镇化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名城(城市战略定位),2011,(6):21-26.

[3]曹飞.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陕西省人口城镇化率预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1-24.

[4]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00-310.

[5]蒋晓岚,孔令刚.“十三五”时期的新挑战、新机遇与新战略[J].区域经济评论,2015,(1):18-22.

基金项目:2017年省创新发展研究攻关课题“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__以安徽省为例(2017CX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