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课的导引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浅谈初中地理课的导引教学

郭红娟

郭红娟山东省宁阳第十二中学271406

所谓导引教学,就是要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维,遵循地理教学的客观规律,注意地理学科特点,把教学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地学习地理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知识通俗化,平面的知识立体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一、形象导引,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地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特征在于形象。根据地理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的描述,或通过景观照片、幻灯图象等形象化的东西展示在学生的跟前,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形象化的东西,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加深印象。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从抽象、平淡无奇的教材中挖掘“形象”,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比较导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世界地理》第四章中“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内容比较复杂,难记难学。通过对教材分析,我认为难点在于“气候形成原因”,如果抓住这难点进行突破,其它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比较引导的。

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采取边复习提问,边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边板书填表的方式进行的。

各地气候差异是由于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所造成的。

1.纬度因素

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终年寒冷,降水很少?

纬度不同所获得太阳光热不同,低纬获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获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降雨。两极地区终年低温,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所以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

2.海陆因素

举例说明同一纬度地带和同一时间内海洋和陆地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例如:夏季中午河里水比岸上沙子凉,傍晚时河水比沙子暖。其原因是陆地和海洋(水体)物理性质不同,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所以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中纬度地带,内陆和沿海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从降水量图上可知,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因为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近海地区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多。因此,近海迎风地区多雨,远离海洋地区少雨。

3.地形因素

纬度位置相同,距海洋远近也相似,气候条件是否一定相同?

先让学生读课本,指出山麓和山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不难得出: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通过这个图片,学生对于气温垂直变化有了深刻印象。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

地形对降水影响,教师在黑板上先画出地形雨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迎风坡和背风天气现象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原因。迎风坡暖湿气上升,水汽遇冷,空气易饱和成云降雨;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故干燥少雨。

不同因素对于气温和降水影口向对化表如下:

这样,通过一层一层的连环导引,逐层深化,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难点攻破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分析、比较、综合、推断的思维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三、立体导引,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例如:在教《土地资源》时,我运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我国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9.6亿公顷,在世界上排列为第三位,可谓“地大”了。但我国耕地面积只占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多一点,而我国人口有12亿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得可怜,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国耕地有逐年减少的趋向,这是潜在危机。我还根据我国森林、矿产、水资源等情况,列出数字进行对照比较,使学生对我国国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引导学生既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我国在许多资源、物质等方而存在的优势,又认识到我国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增强危机意识,自觉地利用和保护资源,认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更加勤奋学习,增强使命感。

地理课堂导引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将有助于从地理学的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培养与塑造出一批富有全球视野、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的教师,将有助于改变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真正的可能,从而使校园和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