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居家护理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居家护理的效果评价

许燕

许燕(江西省赣州巿肿瘤医院341000)

【摘要】目的观察居家护理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60例,观察组为居家护理,对照组为住院护理,均在不同阶段进行病情评估、健康教肓等。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发生皮肤损伤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效的护理指导下,乳腺癌患者选择门诊治疗居家护理的方式进行放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皮肤损伤居家护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280-01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死于乳腺癌的妇女达50万人。调查显示,我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2.95∕10万上升到2006年的5.90∕10万,据推算,目前我国每年女性新发乳腺癌约19万。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并且发病数量还在增加。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为多种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放射治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疗效已被证实,但由此引起的皮肤损伤,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中断,治疗总时间延长,影响肿瘤对照射的放射生物效应[1],导致肿瘤未控制或复发。由于乳腺癌术后患者多数病情平稳,有生活自理能力,在住院放疗期间经常请假回家,治疗一结束愿意住在家里。为了观察乳腺癌患者住院与居家护理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对我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进行住院护理与居家护理的对照研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收治乳腺癌患者120例,均为女性单侧病灶,均经病理确诊。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60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3.6±5.2岁,临床分期,TNM分期为Ⅱ期40例,Ⅲ期20例。对照组60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45.5±5.2岁,临床分期,TNM分期为Ⅱ期38例,Ⅲ期2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放射治疗,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分期、治疗方案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治疗及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西门子直线加速器行患侧胸壁锁骨上外照射,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为50GY/25次。胸壁全程电子线半程加5mm补偿膜,锁骨上采用X线电子线混合照射,X线、电子线各半。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全程给予病情评估、心理护理、放疗区域皮肤护理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教肓等护理措施。观察组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往返医院与家庭之间,附近患者由家属陪伴步行(步行不超过十分钟),较远的以专车接送,不坐公交车(因为公交车上人多,且走走停停,容易碰撞摩擦到放疗区域皮肤)。居家时尽量敞开照射野皮肤,使之透气,不出汗,减少衣服对皮肤的摩擦。

2.2放射性皮肤损伤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4度[2]。

Ⅰ度:毛囊性丘疹与脱毛,当单次辐射剂量3~5GY能引起暂时性脱毛,7~10GY可引起永久性脱毛。

Ⅱ度:红斑反应(干性脱皮),当单次照射5~10GY或分次照射30GY时出现。

Ⅲ度:水泡(湿性皮炎),当单次照射剂量10~20GY或分次照射总剂量20~40GY时可产生。

Ⅳ度:坏死性溃疡,当单次照射20GY以上或分次照射总剂量40~120GY时可产生。

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

3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皮肤损伤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不同放疗剂量发生皮肤损伤的情况比较

4讨论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之一。在放疗过程中由于电离辐射照射易引起急性放射性皮肤、粘膜损伤,电离幅射对皮肤直接作用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放射性皮肤损伤或放射性皮肤烧伤。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是上皮的生发层细胞和真皮及皮下组织的血管丛损伤。Robinson认为[3],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理为细微血管闭塞,广泛组织纤维化和直接细胞损伤,其中小血管甚至较大的血管内膜出现内膜炎,血管闭塞坏死是影响组织后期病理过程的首要因素。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皮肤损伤,因为放射治疗本身对皮肤就是一种损伤。由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患者胸壁皮肤薄,较细又不易暴露、透气,易出汗[4];局部血液循环、淋巴回流较差[5],以及手术疤痕,化疗后可能导致的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因此乳腺癌放射治疗患者容易引起胸壁皮肤损伤。而放射治疗总剂量一般为50GY。因此,Ⅰ、Ⅱ度皮肤损伤每个患者都不可避免,重点是如何预防及护理Ⅲ、Ⅳ度皮肤损伤。主要措施有加强营养、多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使机体处理良好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抵抗力。穿全棉宽松上衣,建议不带胸罩,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使之透气,不出汗,禁贴胶布,洗澡时勿用肥皂,禁用粗毛巾擦拭,减少刺激与摩擦。当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灼热感、痒感时可用珍珠粉、滑石粉、0.2%的冰片淀粉涂擦,减少皮肤与衣物之间的摩擦,勤剪指甲,避免睡觉时无意识的抓伤皮肤。当皮肤出现湿性放射性皮炎时[6],可在局部清洗,湿敷维生素B12合剂,暴露受损皮肤,使之透气干燥,同时暂停放疗,如出现皮肤溃疡,应停止放疗,处理原则是保护创面,减少刺激,防止破溃,增强新生上皮的抵抗力。

乳腺癌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范围一般是胸壁及锁骨上区,可以通过选择射线的种类和能量来控制放射深度,对胸腔脏器的影响不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安装心脏起博器的患者除外)。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选择住院治疗护理或门诊治疗居家护理(每次放疗结束后回家休息)。从表1中发现,当放疗剂量达30GY时,居家护理组发生Ⅰ度皮肤损伤5人,占8.33%,Ⅱ度皮肤损伤55人,占91.67%;住院护理组Ⅰ度皮肤损伤3人,占5%,Ⅱ度皮肤损伤57人,占95%。两种护理方式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放疗剂量达50GY时,居家护理组发生Ⅱ度皮肤损伤58人,占96.7%,Ⅲ度皮肤损伤2人,占3.3%;住院护理组Ⅱ度皮肤损伤57人,占95%,Ⅲ度皮肤损伤3人,占5%。两种护理方式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在体形效果、上肢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7],患者对切除乳房后有怕羞心理,对放射治疗后的皮肤损伤产生忧虑,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失眠。在住院坏境中使患者的工作量和社交活动减少,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患者角色强化,失去自信,存在抑郁、睡眠质量差等现象。居家护理虽然每次治疗期间往返于医院与家庭途中的时间较多,但是只要在途中护理得当,不增加皮肤的刺激与摩擦,也可以很好地控制皮肤损伤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患者在自已熟悉的环境中,在亲人家属的陪伴下,每天可以很有规律的安排治疗、休息及娱乐活动时间,能够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在乳腺癌术后化疗后的放射治疗中,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在有效的护理指导下,乳腺癌术后化疗后的患者选择门诊治疗居家护理的方式进行放射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信心,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向慧,汤忠祝.鼻咽癌放疗疗程延长对疗效影响的研究[J].肿瘤研究和临床,2003,15(3):166-168.

[2]殷蔚伯,余子豪.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352.

[3]方芳.乳腺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5,11(7):523-524.

[4]商秀贞.乳腺癌术后放疗的皮肤护理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28(10):818-819.

[5]邓芬,徐友娣.2种方法预防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2008,(12):1-2.

[6]杨岩,王国春.1例乳腺癌保乳术后Ⅲ度放射性皮炎的护理[J].结核病与胸部肿瘤,2010,(3):206-208.

[7]王道英.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06,(1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