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研究

李楠

北京100000

摘要:旅游小城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空间形态与传统的一般小城镇有很大区别。从国内外著名旅游小城镇案例入手,对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各种构成要素进行重点探讨分析,总结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寻求一种合理的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模式,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模式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在改善生活的同时,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国家一系列发展旅游小城镇政策的推进,未来将有一大批旅游小城镇涌现出来。旅游小城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空间形态与传统的一般小城镇有很大区别,为了在未来旅游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塑造更加合理的空间形态,提高旅游小城镇的整体品质和竞争力,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研究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十分必要。

1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概述

旅游小城镇的合理空间布局,是塑造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关键。自然的地形地貌如山体、河流、田园等构成旅游小城镇的自然生态基底,街巷(包括步行街和交通干道)和水道构成了小城镇的骨架,居住、商业、酒店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决定着小城镇具有丰富的空间形态,主要的休闲广场和开放空间构成了旅游小城镇的人群聚集核心,建筑组群决定了旅游小城镇的空间肌理,而节点与标志物则是旅游小城镇凸显地域特色的主要途径。旅游小城镇规划之初,应综合生态、自然、人居环境等确定旅游小城镇规模和边界,根据商业设施、旅游休闲等各种区域活动的形态,将各种区域通过街巷进行连接,串联各个节点,将建筑组群融入自然生态基底中。

2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特点

旅游小城镇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小城镇,无论是在规模、职能方面,还是在空间形态方面,都与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旅游小城镇是小城镇和聚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有一定的规模,具有生活和旅游的双重职能,以旅游业作为支撑产业,具有承载物质和精神双重职能和体现明显的地域文化的特点。

2.1边界与规模

2.1.1旅游小城镇的边界

旅游小城镇通常以河流、山体等作为自然隔断,以绿化带、城墙等作为人为隔断,形成旅游小城镇的范围边界。旅游小城镇的自然边界形态较为自由,通常结合山体形态、河流走向等设置。内部各区域的边界区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和活动范围。良好的边界形态,是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基础,带给旅游小城镇良好的肌理,使其空间显得自然而有序。

2.1.2旅游小城镇的规模

旅游小城镇尺度塑造以“人”为主要对象,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和步行尺度而进行设计,体现人性化。旅游小城镇规模尺度以人步行10~30min为大致区域范围,一般规模为1~3km2(表1)。在合理的规模控制基础之上,适宜的尺度能带给旅游人群更舒适的活动行为。

表1九大旅游小城镇规模与最远距离

2.2旅游小城镇的区域

旅游小城镇的区域一般是通过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划定的。一般从原住民和游客两类人群的功能需求出发,在一般城市功能的基础上,满足并强化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为主的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一般较为紧凑,除非受地形和河流阻隔形成多点分散或指状形态。其中商业设施往往沿对外道路或者滨水,形成商业区和商业街(图1)。

这些成为旅游小城镇的重点地段,是游客集中游览的区域。旅游小城镇的重点地段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具有较为完整的风貌景观,能反映旅游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其他区域依据不同的功能确定不同的空间形态。服务于旅游的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仅能带动旅游小城镇整体品质和形象的提升,也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2.3旅游小城镇的路径

旅游小城镇的水道和街巷(包括步行街和交通干道)是路径的两大主要部分,共同构成了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

2.3.1水道格局

旅游小城镇内部通常利用自然河流或者开挖人工河渠来解决给排水问题、塑造小镇景观,部分用于河道运输。水道形态一般依据自然地形特点,同时考虑亲水空间的最大化。

2.3.2道路模式

城市内部道路模式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树形结构模式;另一种是网络结构模式。前者路网密度低,渗透性较差;后者的路网密度较高,街区尺度较小,带来了丰富的街道空间体验,更适合步行的交通方式,同时也促使了人流的顺畅,加强了人们的交流。旅游小城镇多以网络结构模式为主。采用这种组织结构的空间配合适宜的街区尺度便会形成富有空间特色的人性化小城镇空间形态。一般在旅游小城镇的外围,有2~3条主要交通干道作为对外联系道路,内部路网以不规则网络结构为主。旅游小城镇整体路网间距在30~300m不等,总体路网密度约10~16km/km2。

2.3.3街巷尺度

适宜步行的小尺度街巷构成的空间更具有良好的连续性,使人们的步行不会被巨大的街巷尺度所中断,失去了步行的乐趣。小尺度的街巷网络与“大马路大街坊”相比更适合旅游小城镇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尺度适宜的路网系统使得城市回归人性化的尺度。通常旅游小城镇主要对外联系道路红线宽度12~20m,片区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7~12m,其余支路在3~7m。

2.4旅游小城镇的标志物与节点

标志物是旅游小城镇的一大特色,它是旅游小城镇当地居民辨别方位的一个参照,更是旅游小城镇的名片,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和游览。标志物丰富建筑组群的宏观造型,形成视觉效果良好的天际轮廓线。标志物,一般会是在制高点或者位置特殊的区域,能控制整个空间,还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它区别于普通建筑,有一定的高差分别,可以形成良好的天际线。标志物都是具有很强文化特性的建筑物,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如克鲁姆洛夫以城堡作为标志性建筑物,约克以大教堂作为小镇的地标。

3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研究对设计的指导作用

空间形态研究对旅游小城镇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均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对空间形态不同层面的塑造,打造旅游小城镇的整体风貌形象。

3.1宏观层面

在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在总体规划中确定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确定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在规模边界、功能分区、环境和风貌等方面的内容做出宏观的控制。需要从自然、生态、经济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旅游小城镇所处的区位条件和地域文化,确定合理的发展定位和重点,结合地形地貌确定合理的规模尺度,根据功能确定不同区域的划分边界,对旅游小城镇的建筑风貌提出控制要求。

3.2中观层面

在中观层面主要是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主要对旅游小城镇的用地性质落实,对开发强度和高度、交通组织、景观和开放空间等内容进行控制。根据旅游小城镇的功能分区,确定用地性质,选择合适的道路模式,确定主要街巷与水道的尺度、路网间距和路网密度,同时在城市设计引导中控制标志物和节点的位置和规模。

3.3微观层面

在微观层面主要是指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上细化并落实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主要内容有确定建筑样式、高度、风格、街巷界面、比例、空间组合样式等内容。

4结束语

旅游小城镇是实践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建设能带动旅游小城镇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著名旅游小城镇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规划设计中,应在对旅游小镇的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小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文化因素等,对旅游小城镇的特色空间形态要素提炼概括,保持并强化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旅游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应当统筹好空间尺度、建筑节点、路网街道、人居活动、旅游特色等各种要素,以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的思路加以实施。良好的空间形态将旅游小城镇的肌理变得更加清晰,也会带来宜居、宜游的多重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咏,陆林,杨兴柱.国外旅游小城镇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2):2147-2160.

[2]夏正超.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05):90-94.

[3]夏静,车震宇.国内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6,35(07):242-246.

作者简介:

李楠,女,1101081984****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