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切除切口感染因素与预防措施

/ 2

阑尾切除切口感染因素与预防措施

张义魁

张义魁(积石山县妇幼保健站甘肃积石山731700)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8-0241-02

我院自2000年4月~2010年4月施行阑尾切除术508例,剔除不符合要求的5例,余503例载入本文。分析了与切口感染有关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08例中男272例,女236例。年龄2.3~78岁。切口感染23例,感染率4.3%,无死亡。经统计学处理,切口感染与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阑尾切除术后影响切口感染的各种因素

1.2.1阑尾的病理改变与切口感染的关系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及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穿孔与未穿孔性阑尾炎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本组穿孔51例,并切口感染14例,感染率为21.57%;而未穿孔457例,并切口感染仅有8例,感染率仅为1.75%。

1.2.2病程与切口感染关系本组发病至手术时间≤24h196例,并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为2.9049%,>24h312例,感染16例,感染率为5%。

1.2.3手术操作时间与切口感染的关系本组时间≤60min398例,切口感染6例,感染率为1.51%;>60min110例,感染11例,感染率为13.64%。

1.2.4切口保护方法与切口感染的关系本组采用腹膜外翻保护切口405例,感染13例,感染率为3.21%,常规皮肤保护103例,感染15例,感染率为10.68%。

1.2.5阑尾切除术式与切口感染关系本组顺行切除阑尾436例,感染15例,感染率为3.44%,逆行切除52例。感染5例,感染率为9.62%。

1.2.6腹腔引流物从腹壁引出与切口感染关系本组经原切口引流11例,感染4例,感染率为36.36%,另戳孔引流132例,感染14例,感染率为10.61%。

2讨论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为7%~9%,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30%[1]。本组切口感染率为4.07%,较文献报道为低。穿孔性阑尾炎的切口感染率为21.57%,和文献报道相符。本组508例阑尾切除术分两个时期进行对照研究,1996年1月~1999年1月,3年内切口感染率为8.2%(9/110);而2003年4月~2010年4月,7年内由于采用了多种预防措施,使切口感染率下降至3.07%(11/358)。通过回顾性研究及前瞻性临床观察,找出了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2.1阑尾炎的病程、病理与切口感染的关系阑尾炎的不同病理改变,在切口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阑尾一旦并发穿孔,腹腔污染严重,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21.05%)[2],而发病到手术开始时间超过24h者切口感染率明显增高。因此,对急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降低切口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的关键。

2.2手术操作时间对切口感染的影响手术操作时间长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的细菌随汗液排入切口而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机会。加之长时间的牵拉加重了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的损伤,降低了局部组织的抗菌力。可见术前力求明确诊断,对怀疑诊断者行探查切口,切口应够大,手术人员技术熟练,操作轻柔等都是缩短手术时间,防止切口感染的措施。

2.3腹膜外翻保护切口可降低切口感染率[2]自2004年4月以来,我院对351例阑尾切除术采用了腹膜外翻保护切口并进行了前瞻性、随机的临床观察。实践证明可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⑴切开腹膜前即准备好吸引器,先将腹膜切一小口吸尽脓汁,再扩大剪开腹膜,用浸用2%的甲硝唑冲洗腹腔,并用吸引器吸净脓汁或渗液;⑵根据切口大小用6~8把弯止血钳将腹膜外翻固定在刀巾上,应用抗菌力极强的腹膜掩盖保护切口。操作时手术人员特别要注意不要用手接触皮下组织。不能让脓液溢至皮下各层。

2.4腹膜间一针缝合可降低切口感染率近年来我们对急性化脓、坏疽性阑尾炎采用腹膜间一针缝合法,可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切口感染一般发生在肌层。腹膜间一针缝合可充分引流肌层的积液、积血,2~3天腹膜很快愈合。经72例术后近期随访,无切口疝、腹腔内感染并发症发生。

2.5尽量减少逆行法切除阑尾逆行法切除阑尾时,阑尾不能及时取除,增加了术野污染机会。因此,我们尽量避免采用逆行法切除阑尾,迫不得已时在切断阑尾后,同时用石碳酸烧灼两断端阑尾粘膜,先包埋阑尾残端,这样可减少术野污染机会。

2.6腹腔引流物与切口冲洗当腹腔引流物从原切口引出时,切口感染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腹腔引流液可随同引流物污染切口各层组织,引流物影响切口对合,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另戳创口引出避免了上述弊端。双氧水冲洗可减少切口感染率。

2.7应用甲硝唑可降低切口感染率手术前30~60min静脉点滴甲硝唑0.5g,或同麻醉术前用药一起哈药;术后静脉点滴甲硝唑0.5g,每8h1次。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51.

[2]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