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王丽

王丽(巴中中学四川巴中636600)

摘要:“历史”不止是要让人记住,更是要让人去从中参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本质。本文凭借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出了探讨性意见。

关键词:中学历史;德育渗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8)10-0151-01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作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历史教师的素质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做心灵美的人,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要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三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才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有人认为,教育目标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使之成为意识到自己尊严的、有教养的、独立自由的公民。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些观点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历史教育回归其本质,它主要起着承载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体现对学生乃至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失,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摒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一是正面诱导。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二是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直观教学。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四是求正忌偏。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而且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三、渗透德育的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应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把爱国人物讲亲,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建设家乡的美好志向。

近在本土本乡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学习乡土历史往往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总之,德育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巧玲,《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

[2]刘建英,《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宁夏党校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