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中药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

陈绍华

陈绍华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200050)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的方法

。方法将100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于手术后使用自制中药通脉饮加阿司匹林,通脉饮每日一贴水煎服,阿司匹林75mg睡前服用;对照组40例于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加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2500IU每日1次,腹部皮下注射,阿司匹林75mg睡前服用。两组7~1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0%,药物预防有效率95.00%;对照组临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2.50%,药物预防有效率87.5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血液流变学检测显示,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方法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消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副作用小,可有效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通脉饮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6-0086-02

骨科术后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是一个不常见的并发症,常被忽略,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在预防。自2006年3月~2009年12月,我们使用自制中药通脉饮加阿司匹林口服为治疗组和传统的低分子肝素钠加阿司匹林[1]治疗法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获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

诊断标准: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87年修订标准为诊断标准[2]。

治疗组:60例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5.6岁;病程5天~40个月,平均38.43天。发病诱因: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3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6例,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3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24例。发病部位:左下肢36例,右下肢19例,双下肢5例。实验室检查:血液呈高纤、高凝46例,血脂偏高16例,血沉增快43例,WBC计数及中性分类增高6例。

对照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8岁;病程3天~38个月,平均36.8天。发病诱因: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9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2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6例,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4例。发病部位:左下肢25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4例。实验室检查:血液呈高纤、高凝30例,血脂偏高10例,血沉增快28例,WBC计数及中性分类增高8例。两组一般资料分别经统计学处理,P>0.0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骨科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加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钠2500IU每日1次,腹部皮下注射,阿司匹林75mg睡前服用,如有发烧(38.5℃以上),周围血象增高,酌情应用抗生素。治疗7~10d天为1疗程,间隔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一般3个疗程以上。

治疗组:骨科术后应用自制中药通脉饮(丹参30g,玄参30g,当归20g,桃仁9g,红花15g,水蛭10g,元胡12g,黄芪15g,苍术10g,黄柏15g,川牛膝10g,参三七3g)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内服。药渣再煎汤熏洗、热敷患肢,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随症化裁:湿热重者重用黄柏,加双花、防己、土茯苓等;瘀血重者加虻虫、土元;痰瘀互结者加瓦楞子、白芥子;气虚者重用黄芪,加党参、白术;血虚者重用当归,加熟地黄、鸡血藤;阳虚水肿者加桂枝、附子;并加用阿司匹林75mg睡前服用。治疗7~10d天为1疗程,间隔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一般3个疗程以上。

治疗结果

参照198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修订标准[2]。经3个疗程以上治疗,并通过临床检查和下肢彩超判断有无血栓形成,1~2年后,经门诊、走访、信访调查,治疗组临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0%,药物预防有效率95.00%;对照组临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2.50%,药物预防有效率87.5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见表1)。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较大(见表2)。

表1两组疗效比较

注: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X±S)

注: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1,提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讨论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不常见,由于病人手术创伤、下肢功能活动不够及病人卧床位置不适宜和长期卧床等原因,极易造成的肢体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祖国医学把下肢深静脉血栓列为股肿范畴[3],常因瘀血阻于阴脉,营血运行受阻,水津外溢,湿邪下注,湿瘀互结,脉络痹阻而致。与古文献中“瘀血流注”的早期症候和“脉痹”、“肢肿”、“恶脉”的某些症候相似,因此预防当以活血化瘀与利湿并举[4]。但血瘀日久,易致血虚,或血虚体弱者,预防当活血养血,祛瘀通脉。《景岳全书》指出,“血有虚而滞者,宜补而活之”。《血证论》曰“不补血而祛瘀,瘀又安能尽去载”。由于气与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活血化瘀预防本病时,配合适当的益气药能显著提高活血化瘀的疗效。

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以瘀血阻滞为主的病理基础,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以活血祛瘀,消栓通脉为主,灵活配合利湿、补养气血、温阳利水等法,组成自制中药通脉饮水煎内服及药渣熏洗、热敷患肢,配合阿司匹林75mg睡前服用预防本病,其预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法(P<0.05)。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显示,本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血流变状态,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从治疗中可见,活血化瘀、消栓通脉可以从根本上益于利湿消肿,肢体肿胀消退,又有利于消栓通脉,恢复肢体的血液循环,两者相辅相成。自制中药通脉饮的配伍:当归、红花、水蛭、丹参、玄参、元胡、桃仁等活血祛瘀(药理研究证实均有抗凝、降粘、溶栓,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苍术、黄柏、牛膝等利湿消肿。重用黄芪,一则益气以助血行,有利于活血祛瘀;二则气旺生血,配当归为补血汤,使气血旺盛,寓扶正固本之意;三则气旺胜湿,配苍术健脾利湿,以利湿邪祛除,一举多得。《中华药海》引《本经疏注》曰:“黄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补中气……黄芪浚三焦气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以源清流自洁也。”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有降低血管阻力,扩张周围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5]。牛膝利湿又逐瘀,通络下行,引诸药直达病所。诸药配伍,内服、外熏洗,与阿司匹林发挥协同作用,共成活血祛瘀、溶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该病治疗困难,因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重在预防。该病因病位不同,症状及体征各异,以致误诊、误治或失治,进而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病人的生活,危急病人的生命。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创伤病人也随之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作者认为,应在临床上提高认识,加强对该病的防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636。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血管疾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临床荟萃,1990(增刊):2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4

[4]尚德俊,王嘉桔,等.中西医结合实用周围血管疾病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5:43,238

[5]冉先德.中华药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