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典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报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1例典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报道

向楠

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610072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083-0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8岁,患者因“发热伴全身红斑1+月”入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咽痛、发热,测得最高体温为39.8℃,伴食欲下降,未予重视。3天后出现颜面部对称性红斑,伴皮温升高,偶有瘙痒,体温正常,于当地门诊就诊,予以外擦药物(具体不详),颜面部皮损加重。患者遂于温江区人民医院就诊,考虑为“过敏性皮炎传染性红斑?”,给予“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软膏外擦,泛昔洛韦、复合维生素口服”,后双下肢出现红斑,伴全身无力。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于我院急诊科就诊,考虑“1.发热红斑待查SLE?其他?2.肝功能不全3.中度贫血4.电解质紊乱”,给予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抗炎等对症治疗后转入我科。入院时间:2015-06-08。入院症见:全身泛发红斑,以面部、胸背部明显,鼻梁部水肿性红斑,眼睑、口周、发际红斑;指端、甲周、手掌紫红色瘀斑,不伴脱屑;胸背部、四肢散在紫红色瘀斑,所有皮损均伴有按压痛,皮损面积约2000cm2,渗液面积约100cm2。患者既往10+年前摔伤致左侧锁骨骨折,行手术治疗。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营养良好,神志清楚,呼吸、心血管、腹部、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实验室检查:我院急诊血常规+C反应蛋白:白细胞3.28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红细胞3.11

10^12/l,血红蛋白89g/l,CRP15mg/L。IgE:1480IU/ml。生化全套:K3.32mmol/l,Na129.4mol/l,尿素氮2.69mmol/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6U/L、羟丁酸脱氢酶228U/L、磷酸肌酸激酶73U/L、乳酸脱氢酶327U/L。尿常规:隐血(+)。胸片、降钙素原、输血前全套、粪便常规未见异常。心电图:广泛T波改变。

肿瘤标志物:铁蛋白439.3ng/ml、肿瘤相关抗原125:37U/L。红细胞沉降率:42mm/1h。

早期肾功指标:尿免疫球蛋白G:30.9mg/L、α1-微球蛋白:68.8mg/L。自身免疫抗体谱:抗重组RO-52: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抗核小体抗体:阳性(+)、抗核抗体(IIF法):阳性(+)、抗SSA抗体:阳性(+++)、抗U1RNP:阳性(+++)、抗Sm抗体:阳性(+++)、抗双链DNA抗体:阳性1:10、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风湿三项:类风湿因子102U/L。体液免疫:补体C4:0.12g/L、补体C3:0.46g/L、IgG29.7g/L。

腹部彩超:腹腔少量积液。24小时尿蛋白定量:65.1mg/24h。眼科检查:双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尚可。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双眼VEP、P100双峰值及振幅可。

胸部CT:无特殊。血气分析:酸碱度:7.5、红细胞压积:25%、钙:1.09mmol/L、总血红蛋白:78g/L、二氧化碳分压:4KPa、乳酸:2.6mmol/L、血糖:7.5mmol/L、标准碳酸氢根:25.3mmol/L。第一、三次血培养未见异常,第二次血培养提示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呼吸道病毒抗原抗体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系统性红斑狼疮2.高热待诊3.肝功能不全4.中度贫血5.电解质紊乱6.低蛋白血症。

2.治疗

2.1西医治疗:先后予以静滴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泮托拉唑、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左氧氟沙星、地塞米松、头孢硫脒,口服硫糖铝、硫酸羟氯喹、白芍总苷胶囊、尼美舒利。

2.2中医治疗:舌质红,苔黄,脉数,辨证为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班,方选:黄连解毒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黄芩10g黄连10g生黄柏10g栀子15g牡丹皮15g生地黄20g白茅根10g白花蛇舌草10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金荞麦30g川银华15g连翘15g生甘草6g

4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三次,一次100ml

3.病情进展

6月8日-6月17日:静滴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d,泮托拉唑42.6mg/d,葡萄糖酸钙20ml/d,维生素C2g/d。患者全身红斑逐渐变暗,无新发皮损。

6月18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降至60mg,加用硫酸羟氯喹0.2gbid,患者病情平稳。

6月23日:患者体温升至39.5℃,全身皮损增加,呈粉红色斑片,予以一般物理降温、青翘抗病毒颗粒、银柴颗粒、尼美舒利,体温下降,于第二日体温再次升高。

6月25日:激素加用至100mg,加用左氧氟沙星0.6g,体温降至正常后第二天晨起仍高热,连续三天治疗,病情无改善。

6月28日:改用地塞米松15mg、头孢硫脒2g,患者仍高热(40.6℃)不退,第二日患者出院,前往华西继续治疗。

讨论

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源和内生致热源。其中外致热源:细菌、病毒、真菌、细菌毒素、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等。内生致热源: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产物等,目前已明确的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等。

本病患者先后热型呈张弛热、稽留热患者发热前有洗头后未吹干头发,吹空调受凉的病史,于6月23日至6月24日,每日于早晨8点半左右开始发热,最高体温为39.5℃,予以口服青翘抗病毒颗粒、复方银柴颗粒后,于下午体温可降至接近正常体温。因患者最高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故热型呈张弛热。张弛热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等,故因行血培养、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胸部CT、抗“O”等予以排除。

本例患者于6月26日-28日体温升高,高热不退,最高体温达40.6℃。且先后三次血培养结果提示:第一、三次血培养无异常,而第二次血培养提示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故仍不排除败血症可能性。因患者体温持续39-40℃以上,达数日,且24小时波动不超过1℃,故热型呈稽留热。稽留热可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发热极期。且患者高热出现后,伴寒战,常规抗生素、激素治疗无效,故不排除败血症、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可能性。

本病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归属为结缔组织病,其发热属于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发热,发热期间患者躯干部红斑增多,且颜色变红,故同时应考虑本病引起的发热。小结:患者先后张弛发热、稽留热的产生考虑感染、抗原-抗体反应、感冒等多方面因素产生,故发热可致持续不退,治疗可从血培养药敏选取相应抗生素及联合激素冲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