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糖尿病母亲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足月糖尿病母亲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分析

马立新朱佳骏

马立新朱佳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310006)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因素,为早期识别此类高危儿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其分娩单胎新生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分娩糖尿病母亲婴儿1107例,133例发生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12.0%。导致IDM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分别为母亲妊娠期体重过快(OR1.801,95%CI1.447-1.901),出生体重≧4000克(OR1.312,95%CI1.117-2.013),新生儿窒息(OR2.31295%CI1.007-3.184)。结论IDM是发生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人群;对于存在母亲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快,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重度窒息因素的IDM,更加需要重视血糖监测和低血糖的预防。

【关键词】糖尿病母亲儿低血糖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377-02

妊娠生理条件下,机体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巨大变化,引起孕妇体内代谢水平显著改变,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称之为妊娠糖尿病[1]。该类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被称为糖尿病母亲儿(infantsofdiabeticmothers,IDM),该类患儿可能出现巨大儿,低血糖,呼吸困难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并发症[2]。

新生儿低血糖是糖尿病母亲婴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其症状被其他疾病所掩盖,且易与新生儿其他疾病相混淆,如不及时纠正,可致永久性脑损伤[3]。为早期识别可能发生低血糖的IDM,本研究对201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分娩单胎IDM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可能导致其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围生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分娩单胎糖尿病母亲婴儿共1107例,其中男婴573例,女婴534例;出生时体重2770-5600g;平均体重3354g;胎龄37-43周,其中剖宫产分娩675例,经阴道分娩432例(包括机械助产)。

1.2方法

1.2.1血糖检测仪器:日本东芝TBA-120全自动生化仪(日本东芝公司生产);ACCU-CHEKperforma微量血糖检测仪(美国强生公司)。

1.2.2血糖检测方法:所有脐带血用日本东芝TBA-120全自动生化仪进行包括血糖在内的生化检测;生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及24小时采集足跟血,用ACCU-CHEKperforma微量血糖检测仪监测微量血糖一次,直至生后24小时血糖稳定。

1.3诊断标准

新生儿低血糖判定标准:血糖<2.6mmol/L[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检验。将可能导致IDM低血糖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IDM低血糖的发生情况

166例IDM发生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15.0%,其中136例(12.3%)发生1次低血糖,27例(2.44%)发生2次低血糖,3例(0.27%)发生3次及以上低血糖。脐血低血糖38例(3.44%),生后2小时新发低血糖119例(10.74%),生后6小时新发低血糖7例(0.64%),生后12小时新发低血糖2例(0.18%),生后12-24小时新发低血糖0例(0)。无症状性低血糖130例(12.0%),有症状性低血糖36例(3.0%)。

2.2发生低血糖与未发生低血糖的IDM相关临床资料比较

研究期间,发生低血糖IDM母亲妊娠期体重增长量及分娩前体重指数均高于未发生低血糖IDM母亲,低血糖IDM出生体重高于非低血糖IDM,低血糖IDM1min和5minApgar评分均低于非低血糖IDM,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3IDM发生低血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母亲妊娠期体重增长过快,出生体重≧4000克,新生儿窒息是导致IDM发生低血糖高危因素。见表2。

表1低血糖和非低血糖IDM临床资料的比较

相关资料低血糖IDM(n=166)非低血糖IDM(n=941)P值

胎龄(周)38.2±1.0938.3±0.980.22

出生体重(克)3527±391.43323±371.90.00

巨大儿(%)47(28.3)206(21.9)0.08

剖宫产n(%)102(61.4)573(60.9)0.89

男性n(%)87(52.4)489(51.9)0.92

1minApgar评分9.1±1.49.3±1.10.04

5minApgar评分9.9±0.39.9±0.10.99

呼吸困难n(%)7(4.2)40(4.3)0.98

产伤n(%)3(1.8)17(1.8)0.99

母亲年龄(岁)28.6±3.328.5±3.20.71

妊娠期体重增长(kg)15.5±4.3914.3±4.310.00

体重增量/孕前体重(%)22.4±5.020.7±5.50.00

母亲分娩前血糖4.99±1.25.53±1.10.00

分娩前糖化白蛋白水平(克/升)3.49±0.723.48±0.740.87

分娩前糖化白蛋白浓度(%)*13.5±8.113.7±9.30.79

注:*糖化白蛋白浓度=糖化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

表2IDM发生低血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相关因素回归参数OR95%CIP值

妊娠期体重增长率1.1321.8011.447-1.9010.000

巨大儿0.8791.3121.107-2.7340.012

新生儿窒息0.6912.3121.007-3.1840.037

3讨论

大量文献证实,低血糖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损害,大多表现为无症状低血糖,早期易漏诊或误诊。因此,我们需要早期发现和干预新生儿低血糖,以减少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目前认为,导致新生儿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红细胞增多症,喂养不足,消耗过多及母亲妊娠期糖尿病等[4]。本研究中亦证实足月IDM低血糖的发生率较非IDM明显增加,且生后24小时内均可发生。因此,常规动态对IDM进行血糖监测是必要的。本研究还发现,IDM低血糖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生后6小时内(特别是生后2小时内),此后新发低血糖明显减少。因此,对于生后6小时内对IDM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尤为重要。

本研究发现:孕期体重增加过快,IDM出生体重过大以及新生儿窒息(低Apgar评分)是IDM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因素。这与国内外早期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都是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因此,IDM如果伴有上述情况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亦大大增加。鉴于IDM母亲妊娠期间体内过多的血糖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形成胎儿高血糖症,从而刺激胎儿胰岛细胞增生。新生儿出生后葡萄糖来源中断,而胰岛素水平仍较高,使其原本较高水平的血糖浓度有所降低,甚至出现新生儿低血糖症[5]。笔者最初推测:母亲分娩前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然而,本研究未能证实此论点。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相关指标的选择:本研究选择母亲血清糖化白蛋白及产前血糖两项指标来反应孕后期血糖控制情况;由于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8天,而GDM孕妇后期产前检查较为规律,多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范围内,故选择半衰期更长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能反映妊娠后期血糖控制情况。住院条件下的产前血糖水平的检测作为观察指标亦可能存在同样问题。笔者将进一步进行孕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相关研究。此外,母亲血糖代谢与胎儿血糖代谢是密切相关而又相对独立系统,因此在后期研究中,可将脐血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纳入。2.低血糖是否发生同时与后期是否能有充足能量供应密切相关[6]。研究期内,本院所有IDM均在新生儿科观察治疗,可能一定程度避免了由于母乳供应不足导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在临床病史采集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妊娠期母亲是否发生并发症或合并症,而忽视最基础的体重资料。本研究发现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亦是导致IDM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因素,这点需要引起儿科医师的足够重视。

总之,对于IDM的管理应该从GDM孕妇做起,我们应加强有关妊娠糖尿病知识的宣教,增强孕妇及其家属的意识,做到定期产检,保持科学的生活饮食习惯;对于IDM应该全面了解其母亲孕期相关情况,合理开展血糖检测,及时发现新生儿低血糖,减少并发症,进而保障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143.

[2]ThomasN,ChintaAJ,SridharS,KumarM,KuruvillaKA,JanaAK.Perinataloutcomeofinfantsborntodiabeticmothersinadevelopingcountry-comparisonofinsulinandoralhypoglycemicagents.IndianPediatr.2013;50(3):289-93.

[3]毛健陈丽英富建华李娟薛辛东.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临床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7;45(7):518-522.

[4]刘志伟陈惠金.新生儿低血糖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儿科杂志.2010;28(3):212-214,219.

[5]杨艳.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关系.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5):665-667.

[6]JainA,AggarwalR,JeevasankerM,AgarwalR,DeorariAK,PaulVK.Hypoglycemiainthenewborn.IndianJPediatr.2008;75(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