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阿米巴病的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结肠阿米巴病的治疗

刘占玲

刘占玲(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人民医院165023)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109-02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阿米巴病的治疗。方法析回顾结肠阿米巴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研究甲硝磺酰咪唑、卤化喹啉类等的治疗疗效。结论甲硝磺酰咪唑、卤化喹啉类等病原体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结肠阿米巴病治疗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所引起的寄生原虫病。可侵犯很多脏器,结肠常是原发部位,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严重黏膜炎症及溃疡形成均有发生,偶可致命,还可以引起肝脓肿,肝脓肿有时破溃至胸腔、肺脏或心包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

肠阿米巴病的潜伏期从数天至数年不等,多为1~4周。

1.无症状型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约有90%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而成为包囊携带者,多因普查发现,这些人由于症状轻微常被人忽略而成为本病重要的传染源,所以包囊携带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给予治疗。

2.普通肠炎型起病多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适,仅有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数次,但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而与一般肠炎相似,大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

3.阿米巴痢疾型和细菌性痢疾相似,但中毒症状较轻,可有发热,体温在38℃左右,腹痛、腹泻,每日数次到十余次,大便呈血性黏液便,或粪便与血分开,有时可完全为血性便,若次数不多粪便可为暗红色或果酱样,具有腐败腥臭味,含痢疾阿米巴滋养体与大量红细胞成堆,为其特征之一。

4.急性暴发型起病急剧,全身营养状况差,重病容,中毒症状显著,高热、寒战、谵妄、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为脓血便,有恶臭,亦可呈水样或胨水样便,每日可达20次以上,伴呕吐、虚脱,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增多。易并发肠出血或穿孔,如不及时处理可于1~2周内因毒血症而死亡。

5.慢性型常因急性期治疗不当所致,使临床症状反复发作,迁延2个月以上或数年不愈,在间歇期间,可以健康如常。复发常以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饮酒、受寒、疲劳等为诱因,每日腹泻3~5次,大便呈黄糊状,可查到滋养体或包囊。患者常伴有脐周或下腹部钝痛,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等。

二、并发症

1.肠穿孔造成腹膜炎有报道3013例中97例发生了腹膜炎(3.2%),发生率不高,但预后差。

2.阿米巴性阑尾炎发生率较腹膜炎高,所以在阿米巴病高发地区,应警惕阿米巴性阑尾炎所致的急腹症。

3.肠狭窄常见于慢性肠阿米巴病的患者,肠壁组织增生、肥厚以及阿米巴肉芽肿形成导致狭窄,少数病人可发生肠梗阻而手术治疗。

4.阿米巴瘤发病率为0.5%(15/3013)。

5.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原虫已彻底被消灭,转变成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人统计发病率为0.7%(21/3013)。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因阿米巴病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警惕尤为重要。该病起病较慢,中毒症状较轻,容易反复发作,肠道症状或痢疾样腹泻轻重不等,故对肠道功能紊乱或痢疾样腹泻而病因尚未明确,或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应疑为本病。除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外,重要的是病原学诊断,粪便中检查到阿米巴病原体为唯一可靠的诊断依据。通常以查到大滋养体者为现症患者,而查到小滋养体或包囊者只作为感染者。如临床上高度怀疑而经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时,可给予足量吐根碱注射或口服灭滴灵等治疗,如效果明显,亦可初步作出诊断。

(二)鉴别诊断

肠阿米巴病应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后者起病急,发热,全身状态不良,粪便中自细胞多见,抗生素治疗有效,检查阿米巴滋养体阴性。由于阿米巴肠炎患者常无发热症状,所以在临床上应与非感染性肠病鉴别,如缺血性肠病、炎性肠病、憩室炎、动静脉血管畸形等,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查,不难与以上疾病鉴别。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输液。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慢性患者应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

(二)病原体治疗

在急性期原则上采用作用于肠道和肠壁的药物,同时加用抗组织中阿米巴药物,目前,抗阿米巴病的药物主要作用于滋养体,对包囊无或很少直接作用,但肃清肠内的滋养体,就不会形成新的包囊。

1.甲硝唑(metronidazole)或称灭滴灵对阿米巴滋养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较安全,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400~800mg,口服,一日3次,连服5~10日;儿童为每日每千克体重50mg,分3次服,连续7日。服药期偶有恶心、腹痛、头昏、心慌,不需特殊处理。妊娠3个月以内及哺乳妇忌用。疗效达100%。但对肠腔阿米巴原虫则无明显作用,因此单用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痢疾时,复发率高,须再用肠腔抗阿米巴病药继续治疗,同理甲硝唑不适用于排包囊者。

2.甲硝磺酰咪唑或称替硝唑(tinidazole)是硝基咪唑类化合物的衍生物。剂量为一日2g;儿童为每日每千克体重50mg,清晨1次服,连服3~5日。偶有纳差、腹部不适、便秘、腹泻、恶心、瘙痒等。疗效与灭滴灵相似或更佳。

3.喹诺酮类抗生素近年发现该类抗生素对肠道阿米巴感染有良好的疗效,诺氟沙星0.2~0.3g,每日2~3次,15天为1个疗程,重者可静脉注射,不良反应低,对甲硝唑治疗后无效的或疗效欠佳的以及对甲硝唑过敏或不能耐受的可用喹诺酮类代替。

4.吐根碱对组织内滋养体有较高的杀灭作用,但对肠腔内阿米巴无效。本药控制急性症状极有效,但根治率低,需要与卤化喹啉类药物等合量用药。剂量按每日每千克1mg计,成人每日不超过60mg,一般每次30mg,一日2次,深部皮下或肌肉注射,连用6日。本药毒性较大,治疗过程中应卧床休息,每次注射前应测血压及脉搏,注意心率及血压下降。毒性反应有呕吐、腹泻、腹绞痛、无力、肌痛、心动过速、低血压、心前区压痛、心电图异常,偶有心律失常。幼儿、孕妇、有心血管及肾脏病者禁用。如需重复治疗,至少隔6周。

5.卤化喹啉类(喹碘方、双碘喹啉、氯碘羟喹)有直接杀灭阿米巴的作用,口服吸收少,为肠内抗阿米巴药,用于排包囊者或与甲硝唑合用于急性阿米巴痢疾。①喹碘方(chiniofon)又称药特灵可口服也可灌肠,口服剂量每次为20~25mg/kg,每天3次,连服8~10天,肠剂量为1~2g,溶于100~200ml生理盐水内,作保留灌肠,每天1次,连用8~10天,口服和灌肠可间日交替,共治8~10天;②氯碘羟喹(vioform)口服剂量每次10~20mg/kg,每天3~4次,连服10天;③双碘喹啉(diodoquin)口服剂量为每次10~15mg/kg,每天2~3次,连服15~20天。疗程较长时,或为儿童,则危险性较大,主要副作用为腹泻,偶有恶心、呕吐和腹部不适,在日本曾见引起严重急性脊一视神经病,可致视神经萎缩和失明。许多国家禁止或限制应用。对碘过敏和有甲状腺病者忌用。

6.其他安特酰胺(又名二氯尼特),是目前最有效的杀包囊药,主要靠其未吸收部分杀灭阿米巴原虫的囊前期,对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排包囊者有良好疗效,对肠外阿米巴无效,对阿米巴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不良反应少,很大剂量可致流产,无致畸作用。口服,0.5g,一日3次,连续10日;巴龙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15~20mg,分次口服,5~7日;安痢平,口服,0.1g,一日3次,连服10日。以上3药都作用于肠腔内阿米巴。

(三)慢性期或复发病例的治疗

常用有机碘制剂。对复发病例可重复治疗,但重复治疗前须休息1周以上,对慢性病人宜同时加用抗生素以控制继发性肠道细菌感染。

(四)并发症的治疗

肠内外并发症均由阿米巴滋养体所造成,应选用速效、高效的药物如灭滴灵或氯喹、吐根碱,同时与一种肠腔内杀阿米巴药物联用。必须手术治疗者,应在抗阿米巴药物治疗下进行。同时给予抗生素及必要的对症处理。

五、预后

肠阿米巴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如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以及有肝、肺、脑部转移性脓肿者,则预后较差。治疗后粪检原虫应持续半年左右,以便及早发现可能的复发。

参考文献

[1]黄峻陆凤翔.实用内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655.

[2]熊清芳严鸿.急性阿米巴痢疾14例误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47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