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丁苯酞对急性血栓性脑梗死导致昏迷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口服丁苯酞对急性血栓性脑梗死导致昏迷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

孙瑞坦朴翔宇

孙瑞坦朴翔宇(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血栓性脑梗死至昏迷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以及神经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至昏迷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用金纳多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丁苯酞组为对照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200mg,3次/d,连续治疗12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d、12d后各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检测NSE水平,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前NSE水平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7d后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治疗12d后,NSE水平下降显著,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致昏迷患者脑缺血及再灌注的损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脑梗死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042-02

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居第1、2位。由于脑血管病的高致残、致死率,对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对其积极救治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脑梗死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类型。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恢复血流的溶栓治疗,由于溶栓的适应症、时间窗要求严格,因此对已经失去溶栓治疗机会的患者尤其是昏迷患者来说,神经保护治疗就成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评估病情、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丁苯酞软胶囊成分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对缺血性脑卒中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本文对急性脑梗死导致昏迷的患者使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并对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进行监测,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时间为2009年2月~2011年12月的入院治疗的患者,发病3d内入院,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1995)修定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均存在意识障碍持续超过24小时(Glasgow评分均<8分)并经治疗好转出院。排除标准:脑出血、出血性梗塞、脑肿瘤等,以及严重心肾疾病,严重肺感染导致的昏迷患者,既往无明确心脏、肝脏、肾脏、肌肉、肿瘤等相关病史;

1.2分组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其中治疗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5~78岁,平均(64.2±13.8)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7~80岁,平均(65.7±10.3)岁,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处理均无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金纳多注射液20mL+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g,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d。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感染、控制血压、血糖药物和脱水剂,以及保护胃粘膜药物,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治疗。丁苯酞组为对照组治疗同时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mg,3次/日,取胶囊内液鼻饲注入,持续治疗12日。

1.4观察指标

以实验室指标为主,即患者空腹时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

1.5检测方法

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7日、12日后空腹静脉血5ml,立即于20分钟内离心取上清液,置-70℃冰箱保存待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试剂盒均由瑞士罗氏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6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卒中量表(NIHSS)评定,按病情轻重程度评定,分值为0-15分。

2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NSE水平比较。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NSE水平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在连续治疗7日后,两组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丁苯酞治疗组NSE水平相对于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而对照组未见显著降低。治疗12d后,两组相对于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且丁苯酞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各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SE水平的比较(±s,μg/L)

注:*:治疗前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p<0.0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缺损评分比较见表2,丁苯酞治疗7天后,患者神经缺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治疗12天之后,两组患者神经缺损状况均得到改善,相比之下,丁苯酞治疗组患者恢复较好。

表2各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x-±s)

注:*:治疗前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p<0.05

3讨论

对失去溶栓治疗机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尤其是昏迷患者来说,神经保护治疗就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急性缺血期,由于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实验证明,脑动脉血流中断持续5分钟,神经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出现脑梗死,出现缺血性级联反应。严重缺血的脑组织能量很快耗竭,出现细胞内钙超载。受Ca2+调节的多种酶类被激活,导致膜磷脂分解和细胞骨架破坏,大量自由基的生成,细胞产生不可逆性损伤。急性脑梗死病灶处于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因此,合理的临床用药对于治疗和恢复神经系统功能上有重要作用。

丁苯酞软胶囊活性成分为dl-3-正丁基苯酞,一类人工合成的消旋体,为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A/B/C]。基础研究提示丁苯肽直接作用于缺血区脑线粒体,提高线粒体膜流动性,提高脑内ATP和磷酸肌酸水平,调节脑缺血状态下脑能量代谢,缩小梗死面积,从而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d1-3-正丁基苯酞还有促进侧支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微血管数量,保持微血管结构形态相对完整,减少梗死后出血的作用。

对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血清NSE是一种目前常用的参考指标。NSE是参与糖酵解途径的烯醇化酶中的一种,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NSE在脑组织细胞的活性最高,是定位于脑灰质神经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特异的蛋白质,是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一种重要指标。动物研究实验表明,脑脊液中NSE可用来判断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程度,如CT、磁共振成像等现代影像学技术是不能代替的[4]。Barone等[6]观察到在脑缺血前NSE仅存在于神经元胞质中,缺血后梗死区的NSE便弥散分布到细胞间隙中,在对侧大脑半球的血管内也出现了NSE,原因是NSE从缺血损伤的神经元漏出后经过血脑屏障进入体循环,因此在外周血中也能测定到NSE。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与脑脊液中NSE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NSE的改变与CT所示的梗死面积呈正相关[5]。血清中NSE的水平含量可能与脑损伤的程度有关,通过监测NSE可一定程度上反应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元的损伤程度,指导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用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前NSE水平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7日、12日后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丁苯酞软胶囊可能通过多途径保护神经元,修复神经功能,大面积脑梗死后脑组织中的神经元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丁苯酞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有益,同时,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示,丁苯酞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态。因此,急性脑梗死所致昏迷患者中丁苯酞软胶囊的合理使用,对于保护患者的神经元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伟,白鹰,王卓尔.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含量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1:81-82.

[2]LiuPK,GrossmanRG,HsuCY,etal.Ischemicinjuryandfaultygenetranscriptsinthebrain[J].TrendsNeurosci,2001,24(10):581-588.

[3]KontosHA.Oxygenradicalsincerebralischemia:the2001Willislecture[J].Stroke,2001,32:2712-2716.

[4]HardermarkHG,PerssonI,BolanderHG,eta1.Neuron-specificenolaseisamarkerofcerebralischemiaandinfarctsizeinratcerebrospinalfluid[J].Stroke,1988,19(9):1140-1144.

[5]LiY,WangX,rangZ,eta1.Neumn-specificenolaseinpatientswithacuteisehemiestrokeandrelateddementia[J].ChinMedJ(Ensl),1995,108(3):221-223.

[6]BaroneFC,ClarkRK,PriceW,eta1.Neuron-specificenolaseincreasesincerebralandsystemiccirculationfollowingfocalischemia[J].BrainRes,1993,623(1):77-82.

[7]熊杰,冯亦璞.丁基苯酞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8,31(4):241-245.

[8]刘小光,冯亦璞.丁基苯酞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行为和病理改变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5,30(12):869-873.

[9]施晓耕,黄如训,刘春岭,等.丁苯酞对高血压性脑卒中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