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术后残腔纤维性修复弥散成像和增强征象与病理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脑胶质瘤术后残腔纤维性修复弥散成像和增强征象与病理相关性

姚毅1王思勇2周浙江1

姚毅1王思勇2周浙江1

(1江西省宜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西宜丰336300)

(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残腔纤维性修复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征象与病理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脑胶质瘤DWI和增强表现。结果40例中有13例出现残腔内壁纤维性修复。表现为结节状附于残腔内壁10例,蔓状附于残腔内壁3例,大小在5mm-20mm之间,边缘清楚。增强见2例明显强化,11例不强化。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随着复查时间延长残腔内壁纤维性修复不增大,而且变小,有3例消失。结论脑胶质瘤术后弥散加权成像和增强征象可准确表达残腔纤维性修复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

【关键词】脑胶质瘤术后纤维性修复MR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R73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6-0083-02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胶质瘤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6-60岁,中位年龄42.8岁。额叶19例、颞叶6例、顶叶10例、枕叶5例。

1.2检查方法使用SiemenseMagnetomTrionTim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部表面线圈。进行DWI轴位,增强T1WI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扫描参数DWI:TR4100ms,TE91ms;b值为1000s/m㎡.增强扫描所用的对比剂为Gd-DTPA,按0.1mmol/kg使用高压注射器以2.5ml/s速率注入肘静脉后扫描。

2结果

40例中有13例残腔内壁出现纤维性修复。表现为结节状附于残腔内壁(图3)10例,蔓状附于残腔内壁(图1)3例,大小在5mm-20mm之间。残腔内壁出现纤维性修复者,无论是结节状还是蔓状,均为单发。突向残腔内,不向残腔外脑实质生长。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边缘清楚。但ADC信号与胶质增生信号不易区分(图5)。增强明显强化(图6)2例,11例不强化。强化者可见血管深入其内。随着复查时间延长,残腔内壁纤维性修复不增大,反而变小,且有3例消失(图1、2)。

3讨论

3.1纤维性修复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形成肉芽组织,然后肉芽组织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1]。

肉芽组织是有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镜下可见大量有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素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本组2例增强见血管深入其内,明显强化。可以印证这一病理变化。

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在瘢痕的成熟过程中血管逐渐退化,最终富含血管的肉芽组织变为苍白血管稀少的瘢痕。瘢痕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在胶原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渐地分解、吸收,从而使瘢痕组织缩小、软化。本组病例随着复查时间延长,其体积变小,并有2例消失,也印证这一病理变化。

至于本组仅见2例强化,是因为肉芽组织出现在损伤的初期。大多数病例复查是在术后3月以上,这时所观察到的是瘢痕组织。

3.2鉴别诊断残腔纤维性修复要与结节状胶质增生和胶质瘤术后复发鉴别。结节状胶质增生是在残腔外脑实质内(图4)。胶质瘤术后复发首先也是在残腔外脑实质内(图7、8),只是当肿瘤较大时才向残腔内突凸。三者弥散加权成像信号不同。残腔纤维性修复信号最强表现为白亮(图1、3),结节状胶质增生信号低于残腔纤维性修复(图3、4),胶质瘤复发信号最低,且常常不均匀(图7、8)。增强检查:残腔纤维性修复早期处于肉芽组织阶段明显强化,后期处于瘢痕阶段不强化。胶质增生不强化。胶质瘤复发早期不强化,随着肿瘤不断生长而出现强化。从部位、DWI信号、增强改变、复查变化可作鉴别。

附件部分

(1)图1、2为同一病人,图1见残腔蔓状纤维性修复,图2为6月后复查见纤维性修复消失。

(2)图3、4、5为同一病人,图1见残腔后外脑实质内结节状胶质增生,信号低于残腔后内、壁内结节状纤维性修复,图4为10月后复查,见结节状胶质增生变小。纤维性修复消失。图5为图3的ADC图,残腔后外脑实质内结节状胶质增生与残腔后内、壁内结节状纤维性修复均呈低信号。

(3)图6为增强见残腔内纤维性修复明显强化。并见小血管深入结节内。

(4)图7、8为同一病人,为胶质瘤复发,表现为脑实质内不均匀高信号影。周围水肿明显。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