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原因分析

/ 1

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原因分析

陆长香

陆长香(黑龙江省绥滨农场社区卫生所156203)

【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150-01

【关键词】感染内膜炎误诊分析

近年来,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IE)致病微生物的变迁。其临床表现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容易引起误诊。现将我院2008年~2009年收治的3例IE患者的资料作如下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临床表现:发热、皮肤粘膜淤血点、关节疼痛,心脏杂音多变、脏器栓塞、脾肿大、脑膜炎、OSCER结节。

1.2实验室检查:WBC增高、进行性贫血、ESR增快、UCG发现赘生物、类风湿因子阳性、血培养阳性、尿蛋白、镜下血尿。

2病例介绍

2.1因长期发热、关节痛、血沉快、血培养阳性而误诊为风心病伴风湿活动:例1:男40岁,因畏寒、发热、关节痛2月、活动后心悸气促。1月,于2006年4月20日入院,入院前曾按风心病伴风湿活动治疗无效。体检:T38.2E,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双肺(-),心界向右下扩大,P86次/分,律整,心尖区和主A区可闻舒张期杂音,肝肋下lcm,脾(-),关节无红肿,无杵状指(趾)。实验室:Hb70g/L,WBE:7.8×109/L,ESR68mm/h,初诊为风心病伴风湿活动,给予阿斯匹林、强的松、青霉素等治疗,体温降至37.6℃,7天后血培养报告阳性。UCG检查末见赘生物,至第13天停用青霉素,2天后又出现高热、并有皮下出血点,开始怀疑IE,再作血培养3次,均有草绿色链球苗生长,接IE给予青霉素、链霉素治疗,35天好转出院。

2.2因发热、咳嗽而误诊肺感染:例2:女,18岁,因发热1月,咳嗽5天入院胸透发现右肺下。有小片状模糊阴影、左室增大,初诊为肺部感染风心病入院。体检:T36.1℃,双肺(-),心尖区可闻及3级以上吹风样杂音,肝脾未触及。诊断考虑右下肺感染,风心病4天后右下肺听到海鸥音,胸片示双肺(一)疑为IE,作血培养2次均有甲型溶血性链球苗生长,UCG发现二尖瓣有赘生物,确诊为IE,治疗7周出院。例3:男50岁,因发热发冷4天、头痛呕吐、意识障碍1天。于2008年4月9日入院,有风湿病史5年。体检:T40℃,呈浅昏迷状态,皮肤粘膜可见出血点、颈抵抗(+)、双肺(-),心尖区可闻双期杂音。肝脾未触及、双侧克氏征、布氏征(+)、WBC:12.6×109/L,初诊可疑IE流脑、给予红霉素、氯霉素治疗2天,病情加速,眼底检查示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腰穿脑脊液压力高、混浊、常规和生化检查呈化脓变,会诊诊断为流脑。5天后两次血培养报告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苗生长,并发现左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最后诊断为金葡萄,IE,脑栓塞,金葡苗性脑膜炎风心病经治疗无效死亡。

3讨论

3.1误诊原因探讨:(1)片面地依赖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本组因入院时血培养或UCG阳性而放弃了IE诊断。如例1:开始因血培养和UCG检查为阳倒而误诊。有文献报道血培养阳性占35.6%~66.2%,UCG检查阳性者不可轻易排除本病。(2)对原无心脏瓣膜损害的IE缺乏了解:近年来原无心脏膜损害的IE有增加的趋势,本组误诊的3例无心脏瓣膜损害的IE中,有2例是由金葡苗引起,与文献报道一致。由于此种IE原无心瓣膜病史,且发病急,病势凶险,心脏体征常被全身严重感染掩盖,极易误诊,我认为对金葡苗感染患者应考虑到IE的可能,应密切观察有无栓塞和心脏杂音。(3)机械地沿用过去的诊断标准:本组大多数病例因临床表现不典型,仍沿用过去的诊断标准而误诊。Haymavd认为IE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疾病,若仍沿用25年~30年前的诊断标准,至少有90%以上的病例会误诊。(4)满足于原来风湿活功的诊断;本组的长期不规则发热、关节痛、血沉快为主要表现而误为风心病伴风湿活动,由于未能抓住长期发热、抗风湿治疗无效,有进行性贫血等特点加以分析而误诊。

3.2减少误诊的体会:为进一步提高对IE的早期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病情应细心全面。(2)临床医生对本病要有充分的认识,不断提高心脏听诊技能,以免遗漏杂音而误诊,对可疑病历,应在用抗生素之前,连续做血培养3次以上,有条件者应做需氧厌氧和霉菌培养。(3)仅一次血培养阳性的不典型病历,应注意观察心脏杂音和UCG变化,综合全部资料加以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4)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考虑本病的可能;①心脏病患者发热1周以上且原因不明者。②年轻病人原因不明的突发性脑或肢体A栓塞者。③心脏病患者有皮淤点,杵状指(趾),脾肿大和进行性贫血者。④长期不明的发热且伴新的心脏杂音者。

参考文献

[1]李琪,高秀玲.感染性心内膜炎抗菌药物的应用.新医学,2004,

[2]王云,任加良.常见误诊原因分析.中国临床医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