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与画之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论诗与画之关系

李胜超

◎李胜超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I207.22;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20-01

摘要:文艺学领域在对诗与画的关系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诗画同质”与“诗画异质”的争论。诗画同质的研究促进了文学艺术门类同其它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和发展,而诗画异质的研究有利于深入对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样式的本质的深入认识,从而保持各自发展的独特性、优势。

关键词:诗画同质;诗画异质

长期以来,文艺学领域在对诗与画的关系研究过程中,许多美学家得出不尽相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诗画同质,是一致的,这些理论可以归为“诗画同质”一派;而有的人则持有相反的观点,说诗与画有质的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把它归为“诗画异质”一派。两种理论各有所坚持,在长期的争论中使得有关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理论成果更加丰富,同时也对现实生活产生重大的意义。

一、诗画同质论

(一)诗画同质的理论。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先生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命题,主张诗与画应相互渗透,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宋代的美学家对诗与画的同性异性问题研究情有独钟,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考虑讨论从一方面则反映出了人们对审美客体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1]在宋代有很多人和苏轼的看法相同,他们都强调诗画的同一性。像周孚说:‘东坡戏作有声画,叹息何人为赏音。”[2]在这些观点中,有的把诗说成是“有声画”或“无形画”,把画看作是“无声诗”或“有形诗”。对欣赏者来说是在进行赏析活动中产生了相似或者接近的审美感受,对于创作者来说作者在创作时创造出了能激起观赏者和读者共鸣的同一性的审美意象,是作者运用形象的思维把诗融入绘画之中,把画也融入到诗中,这样使得我们感觉到诗与画具有同质性。

(二)诗画同质论的意义。

诗画同质的研究促进了文学艺术门类同其它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和发展。下面就从诗歌与影视作品的相互影响入手,来探讨一下诗画研究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本质,抒发情感。

前人作诗或者是作画时尽量使两者相互融合,使诗画表现的效果更好,电影中也同样运用这一技巧。影视作品则是把一幅幅画面连结起来,配以音乐,表演等艺术手段而成为一种综合的流动的艺术,在画面的流动过程中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也被借用到电影之中,对电影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说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赋予抒情性的诗画电影:《城南旧事》,《远山的呼唤》等等。

二、诗画异质论

(一)诗画异质论。

诗与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不能因为有类似的审美感受就忽视它们之间的内在的差别。宋人邵雍在《诗画吟》中就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伊川击壤集》卷十八)。在这里邵雍承认:“诗和画都可以状物,但是又作了区别,他认为“诗”长于状物之“情”(动态),而“画”则长于状物之“形”(静态),把诗与画归为“情”与“形”的区别,也就是动态和静态的区别,其实这也是德国美学家通常所说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区别。

在西方,《拉奥孔》是第一部专论诗画区别的专著。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总结莱辛《拉奥孔》后指出:“图画和雕刻不适宜表现丑,而拉奥孔剧烈的痛苦伴随的面部扭曲却是丑的,诗不适宜表现物体美,但是在表现物体的丑时,效果却没有造型艺术那么糟糕。”[3]

首先是从两者的传播媒介上来看,绘画艺术用的是颜色和线条。颜色和线条的各个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分布的,是铺在同一个平面上的,通过色彩的变化和线条的粗浅长短变换来创作作品,而诗却以语言作为媒介,语言的各个部分在时间雕刻中先后承续的,是沿着一条直线发展的,描写的事物是时间先后上发生的事物,这可以看成是第一个差别。

其次是从题材本身来看,各种各样的题材有的是静止的物体,有的则是流动的动态动作,然而物体的各个部分也是在空间中并列存在的,动作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流动乘续的。所以,很容易就能看到绘画的媒介较适宜表现静止的物体,而诗的媒介语言文字则更适宜刻画动作。

诗与画的第三个区别是从欣赏者本身来区分的,主要是观众所用的自身的感官不同。绘画和雕像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可以把很大范围内的并列的事物同时摄入眼帘,因此,绘画适宜于感受静止的物体,诗是通过耳朵来接受的。其实这三个区别从根本上讲归属同一个区别,那就是德国美学家所说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分别。诗属于“时间艺术”,而绘画属于“空间艺术”。

从以上的论述中很容易就能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诗与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的结论——诗画异质。“画要叙述动作就要通过物体来暗示。”[4]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最后的晚餐》,在这幅画中他展现了就餐中每一个人的种种不同神态和内心活动描绘的栩栩如生,用瞬间的画面把整个用餐过程凝结出来。

(二)诗画异质意义。

诗画异质的研究有利于深入对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样式的本质的深入认识,从而保持各自发展的独特性、优势。正像莱辛说的:“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眼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它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5]诗与绘画及其延伸的影视艺术联系是越来越密切,并且当今影视更是越来越容易让人接受,甚至在某些方面进行了融合,但是,这也不能说诗就能替代绘画和影视作品,或者是绘画和影视作品就能代替诗歌存在,它们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有各的特性,各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因素。

三、结语

诗与画的关系的研究过程使理论得到成熟完善,不管是“诗画同质”,还是“诗画异质”,都给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现实意义。由相同或相似审美感受而产生的诗画同质促进了文学同其它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和发展,文学和影视的的影响交流就是印证;诗画异质本质的不同也使得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样式的本质的深入认识,从而保持各自发展的独特性、优势。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有各的特性,各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因素。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同时也要认清两者之间区别。在追求时尚、崇尚影视、热于快餐文化的今天,强调诗歌与绘画的异质性,从而保持文学的独立性,提升人们阅读文字的审美能力显得更为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0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02.

[3]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55.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303.

[5]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8:前言1.

作者简介:李胜超(1983-),男,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09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