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健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浅议健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周亚鹏锡建中杨扬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是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阐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健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推广体系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2-0015-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要想实现既快速增长,又提高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不仅是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还要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效果,切实地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收益有着重大作用。

一、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状况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27%提高到了2010年的45%左右。农业先进使用技术推广力度有所提高,2010年,选育出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314个,仅水稻就育成了12个超级稻新品种,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全国优质稻面积达到2.61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61.3%;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43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44%;优质专用玉米1.17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31%;“双低”油菜8320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75.5%[1]。

同时,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拥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我国拥有12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12万多职工(其中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近7万);15.5万个农业科技推广机构,103万在编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其中有近70万为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但我国的科技推广事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暴露出农业科技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的问题表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根据国家2009年农业科技成果统计资料分析,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提供者,其中科研机构在所有农业科技成果中占69.21%,大专院校所占比例为13.53%。但是这些成果多数没能得以转化,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科技成果中能够得到大面积、跨地区推广的仅有15%左右。而且,据农业部有关认识介绍,近年来,我国虽然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也就是说,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供应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得不到转化应用,导致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积压浪费[1,2]。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之所以出现了难以形成现实生产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存在着问题,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

当前,我国县乡一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大都是按行业设置的,在乡镇设有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水利站、水产站等,这种按行业、过多过细的机构设置却反相互协调和配合,造成了各行其事,很难作好农业科技的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严重不稳定是管理体制不合理的重要表现,推广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时间由1985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85.4%下降到1996年的76.0%。同时,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目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农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一半,其中28%的人员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一半左右,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比例高达15%,其余34%从事经营创收工作与行政工作[3,4]。

同时,科技推广的收益没有同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普及率、技术服务品质以及技术推广的最后效益相挂钩,因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未能充分体现出激励机制。

(二)政府推广投入偏低,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财政投入是农技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农业科技推广事业费用不足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主要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偏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处于低水平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只有0.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和发展中国家的0.5%左右的水平[5,6],从而使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受到较大的影响,许多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被迫解散。在岗在编人员工资待遇无法保障,许多乡镇农技人员只是象征性地拿很少的工资。造成了农技推广人员收入偏低,积极性不高,以及业务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农技推广机构多处于半瘫痪状态。

(三)推广方式落后,推广效率低

一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推广动力明显不足,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满足于完任务。二是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接受主体,是最终需求者,然而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常常会出现政府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技术错位的问题,即政府推广的不是农民所需要的,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的脱节现象严重,农业技术需求与供给的行为主体目标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果。再者,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信息回馈机制匮乏。信息回馈不灵阻碍了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与扩散。另一方面,信息不畅会导致科研单位不能随时获得农民得技术需求信息,从而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性。

(四)农民自身因素以及农科教分离的问题

农民自身专业文化素质有限,大多从事农业经营生产的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农业科技教育,而且经过农业科技培训的也十分有限,难以很好地吸收和接受推广的各项技术,更谈不上很好地应用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兴旺,科研、教育与推广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最终都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但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倾向,缺乏凝聚力,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合力[7,8]。

三、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机构,理清职能,完善制度

要按照建立服务型机构的要求,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行的县乡机构改革,整理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一是在县一级建立含种、养、加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类技术推广的综合性机构,全面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各项工作。二是撤销目前按乡镇行政建制设立的乡级农技推广机构,改为按照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组建跨越乡镇、区域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并作为县级站的排除机构。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就是要把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与转移应用结合起来。它以农业科技成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集科技成果产生、转移、使用及有关技术综合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经济运作过程。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利益激励机制,建立相配套的激励办法,调动推广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

(二)建立农业科技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准和服务能力

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农业科技推广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严把从业人员的质量关。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考核和知识培训。在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中,对现有的各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并把专业技术水准和服务态度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同时,要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身业务学习和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长抓不懈。

(三)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监管

农技推广工作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服务方式。一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技推广中的投入职责。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业务经费的投入,并通过项目支持等方式,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提供充足的业务经费支持。县级财政要确保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确保推广工作能够正常运转,确保国家安排的业务推广经费能够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的挪用与占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四)改进农技推广方式,提高农技推广成效

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掌握农民当前需要的农业信息,并通过有效的网络建设获得及时的回馈信息,从而能够推广更为适用的农业技术。同时,一些地方开展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了良好的成效,应当进一步规范和推广。要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变成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基地、优良品种的繁殖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广大农民的学习练习基地。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也能够为农民提供更为易懂的推广模式,从而能够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效果。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2009451)。

作者简介:周亚鹏(1980—),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河北保定,071001);

锡建中(1977—),男,河北农业大学学科学位办公室科长,研究方向:科技管理(河北保定,071001);

杨扬(1989—),男,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秘书,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管理(河北保定,071001)。

[参考文献]

[1]孙延红.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以辽宁农技推广工作为例[J].农业经济.2012.6

[2]周曙东,吴沛良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

[3]徐大兵.迈向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政策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5

[4]刘春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05.8

[5]吕洪霞,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6

[6]张红霞,俞建飞,毛卫华等.中外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

[7]彭光芒.中国农村科技传播媒介的现状及评价[J].世界农业.2002.8

[8]颜士敏.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效与建议[N].安徽农学通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