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联用痰热清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阿奇霉素联用痰热清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分析

沈英

(溧水区人民医院江苏南京211200)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用于支原体肺炎病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4例于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支原体肺炎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每组42例,分别为观察组(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和对照组(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在临床中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X线吸收消失时间、咳嗽啰音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满意度、复发率、治疗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支原体肺炎疾病的治疗,见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阿奇霉素;痰热清;支原体肺炎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156-02

临床上儿科的一类常见病是支原体肺炎(MPP),如果不能给予此类疾病患者适时且有效的治疗,那么患者的病情会进一步恶化,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乃至衰竭以及脑膜炎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本文随机选取84例于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支原体肺炎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内容进行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84例,均为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支原体肺炎治疗的患者,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1.5~12.5岁,平均6.5±0.6岁,病程2~10天,平均4.5±0.8天,体温37.5~43.2℃,平均38.7±0.8℃,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和对照组42例(阿奇霉素治疗),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方面相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进行阿奇霉素治疗,用药第1天按照10mg/kg进行服用,一天的剂量不得高于0.5克,第2~5天按照5mg/kg进行服药,一天中的剂量不得高于0.25克。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情况下进行痰热清治疗,选取0.3~0.5ml/(kg?d)剂量的痰热清,将其溶于5%的葡萄糖中,静脉滴注,连续治疗7天。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各项指征的变化。对患儿进行3~6个月的随访,调查其满意度、复发率情况。

1.4评价标准

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或出现恶化情况;有效:患儿的高热症状、咳嗽及临床体征有所缓解,通过辅助检查显示肺部阴影减少;显效:患儿高热症状、咳嗽明显缓解,患儿的临床体征基本消失,通过辅助检查显示肺部阴影明显减少;痊愈:患儿吴高热症状和咳嗽,临床体征全部消失,通过辅助检查显示肺部恢复正常。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X线吸收消失时间、咳嗽啰音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满意度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

3.讨论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属于原微生物,其不仅能够存在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还可以独立存活。如果不能给予患儿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能恶化为小儿慢性咳嗽。肺炎支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飞沫传播,支原体肺炎的高发季是秋冬季节。最近几年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与日俱增,并且慢慢具有年龄提前的发展形式,患者染病后发病时间较长,导致机体脏腑器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更有甚者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痰热清主要配伍是金银花、山羊角、连翘和黄芪,其药理实验显示该药具有解热解毒、镇静和提高免疫的效果[1],而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显示,痰热清可有效的降低急性肺泡上皮炎症造成的损伤,避免肺泡炎症的渗出,清除体内病原因子,进而降低复发几率和缩短治疗时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一的阿奇霉素,在非感染部位的浓度远远低于感染部位的浓度,并且在细胞内和机体组织中为血液浓度的10~100倍,因而在患者体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消除和抑制机体内的致病因子[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将痰热清和阿奇霉素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疾病,并且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焕珍.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4,(9):111-112.

[2]胡晓静.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5):5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