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8例临床特点分析张玉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2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8例临床特点分析张玉梅

张玉梅

张玉梅(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6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糖尿病合并细茵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并发细菌性肝脓肿以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较差的中年人居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合并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脓液细菌培养以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多见,诊断首选B超及CT检查,综合治疗有效率高。结论糖尿病并发肝脓肿是严重感染性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细菌性肝脓肿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311-02

细菌性肝脓肿是糖尿病较少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随着糖尿病发病人数的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肝脓肿近年有增多趋势。现总结2型糖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8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4月我科共收住2型糖尿病并发肝脓肿患者8例,男7例,女1例,年龄45~65岁,平均54.5岁。均为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3.5~10年,平均6.8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且入院前已诊断糖尿病。肝脓肿诊断根据B超、CT、肝穿刺抽脓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

1.2临床表现及有关检查入院时8例空腹血糖在10-1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15-22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8.2-12.1%,发热8例,寒战5例,乏力8例,右上腹胀痛2例,肝区叩痛1例,肝肿大1例,黄疸3例,贫血5例,伴胆道结石5例,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住5例,合并低白蛋白血症5例。B超检查诊断肝脓肿5例,CT复查确诊3例。单发性肝脓肿3例,2个以上多发性肝脓肿5例。肝脓肿病灶0.8cm×2.5cm~5.2cm×8.6cm。

1.3治疗及转归肝脓肿脓腔直径>5cm并液化者行肝穿刺抽脓。8例中3例在B超检查确诊后行肝穿刺抽脓引流,8例均行病原学检查:血细菌培养8例。阳性5例,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大肠杆菌1例,溶血性链球菌1例。血培养阴性的4例均没有查出其他病原体。3例行脓肿穿刺液培养,阳性2例。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3例。大肠杆菌1例。药敏结果示上述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舒巴坦、亚胺培南、氨曲南及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治疗用胰岛素微泵或强化治疗控制血糖,并予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针等)加替硝唑抗感染治疗,2例较重者转上级医院治疗后好转,其余6例均在本院治疗好转出院。

2讨论

对2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病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使临床治愈率达到与非合并糖尿病治疗结果接近的良好疗效。其主要治疗原则为:(1)有效控制血,积极纠正酸中毒;(2)合理应用抗生素;(3)加强营养支持;(4)脓腔个体化治疗。首先正确、有效、平稳的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病人继发细菌性感染的基础。感染急性期尤其是合并酮症酸中毒时,应静脉单独一个通道输注正规胰岛素,定时行血糖、尿糖、尿酮体、肾功、血气及电解质检查,使血糖水平稳定于10mmol/L以下,这对感染的控制、酮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的纠正是至关重要的。感染急性期及酮症酸中毒纠正后,可选择胰岛素微泵或强化治疗控制血糖。其次抗生素宜选用肝脏和胆道浓度高的杀菌剂,初期做到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及厌氧菌的全面覆盖,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甲硝唑的联合应用,后期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素的类型,剂量和疗程要足够。但抗生素的应用不能替代脓肿的引流,应用抗生素须在脓肿充分引流和清除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再次应注意到糖尿病病人多存在营养不良、胆道结石等并发症,细菌感染和高热可使之进一步加重,因此病人常伴有贫血、消耗性低蛋白血症、黄疸等,需输注血浆、红细胞或行全肠外营养支持及保肝治疗,导致了患者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故血糖的控制和脓肿的治疗一定要个体化,强化降糖利于感染控制但要防止低血糖发生;脓肿早期尚未完全液化时,可按上述措施保守治疗,脓肿液化后可根据病情行穿刺、切开引流、用抗生素液体行脓腔冲洗、切除病灶等措施,可大大缩短住院时间[2],降低费用。

总之,糖尿病感染与高血糖密切相关[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8例糖尿病合并细茵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并发细菌性肝脓肿以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较差的中老年人居多,临床表现不典型,大多数存在发热、寒战、贫血、胆道结石及低蛋白血症,脓液细菌培养以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多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合B超、CT等检查可早期诊断,良好的血糖控制、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及适时脓肿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肖正武.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18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4671.

[2]RayfiedEJ,AultMJ.KeuschGtinfectionanddiabetesthecaseforglucosecontr01.ArmJmed,1982,7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