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生成,在问题中深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1

在探究中生成,在问题中深化

李成祥

——“等差数列(一)”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李成祥甘肃省天祝县第一中学733299

一、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问题1:什么叫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从函数的观点解释数列?

设计意图:以回顾旧知识引进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直观感知,探索研究

问题2:观察下面的两个实例,可得到怎样的数列?这两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1)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这样数数,从0开始,每隔5数一次,可得数列:

0,5,10,15,20……

(2)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上,女子举重项目共设置了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了数列(单位:kg):48,53,58,63。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揭示等差数列的共性特点,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后续知识的学习中。

3.总结提高,抽象概括

问题3:对于以上几组数列,称它们为等差数列。请同学们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尝试着给等差数列下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给等差数列下定义,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若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就叫作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问题4:对以上的等差数列,能否用通项公式将它们表示出来呢?写出这两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学会发现规律,并加以总结。

问题5:若任意给了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公差d,它的通项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与推导,猜想得出公式,为后面顺利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通项公式: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4.回归本质,应用巩固

例:(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设计意图:找出条件中数列的首项,求出公差是关键,进而将通项公式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提高学生对关键问题的认知水平。

随堂练习:课本39页“练习”第1题。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

5.探索研究,形成能力

例: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pn+q,其中p、q为常数,且p≠0,则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将概念公式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若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函数,则这个数列必定是等差数列。

6.整理知识,思想升华

问题6: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小结,对自己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7.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本题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二、教学反思

1.通过设计问题串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本课教学始终贯彻“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中思维坡度的设置应该选择入口宽、深度浅、梯度不大、跨度小,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能做得了、能做下去。设计的问题串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中揭示问题的数学本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课题引入体现低起点,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驱动

本课以生活中的数列模型让学生观察,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设计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低起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始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建玲《教学设计做到五备五要》.《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10期。

[2]吴红宇《借数学史之力解概念难点之疑》.《高中数学教与学》,201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