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动态观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3

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动态观测

赵华锋岳圣增段全纪

赵华锋岳圣增段全纪

(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山东潍坊261041)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以指导临床。方法:对72例病脑患儿分别于急性期(病后1-2天)、其中30例结果异常者于临床治愈后(约2周)、仍有异常者10例于病程4周,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测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及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检测,上述各项指标于治疗前后行自身对照。结果:急性期病脑患儿脑脊液CD3+及CD4+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D8+百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动态观察2周后,显著性差异仍存在,但较急性期变小;4周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病毒性脑炎的免疫异常在脑脊液表现为细胞免疫异常为主,也可伴有体液免疫异常,并且该免疫指标的完全恢复多在临床治愈之后。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动态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9-1319-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dynamicchangesoftheimmunologyindexesamongchildrenwithviralencephalitistogivetheinstruction

totheclinictreatment.Method:peripheralbloodsamplesweretakenfrom72casesofchildrenwithviralencephalitisrespectivelyfromtheacutestage(1-2daysaftertheinfection),ofwhomwereresultsinclinicalcuremiddelafter(about2weeks),stillhaverecommendedcourseof10casesin4weeks,linelumbarpuncturecerebrospinalfluidextractionmeasuringTlymphocytesandgroupofpercentageandimmunoglobulincontentfortesting,theaboveeachindextodotheirowncontrolsbeforeandaftertreatment.Results:ThepercentageofperipheralbloodCD3andCD4ofthechildrenwithviralencephalitisintheacutestage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controlgroupwhilethepercentageofperipheralbloodCD8ismuchhigher.Thesedifferencesarequitestriking.ButthepercentageofCSFimmunoglobulin,mainlythepercentageofIGA,isloweronaverage,but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fromthenormallevel.Afterobservingfor2weeks,th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percentageofperipheralbloodCD3,CD4,andCD8stillexist.4weeksafterthetreatment,alltheabove-mentionedindexesarerestoredtonormallevel.Conclusion:Viralencephalitisamongchildrenismainlyassociatedwiththedysfunctionofcellimmunity,andissometimesaccompaniedbythedysfunctionofhumeralimmunity.Alltheimmunityindexescausedbyviralencephalitiswillbetotallyrecoveredaftertheclinictreatment.

【Keywords】viralencephalitis;cerebrospinalfluid(CSF);T-lymphocytesubsets;immunoglobulin;dynamic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病情变化轻重不一,重症病例可造成死亡,但受条件所限,目前多数病例的病因学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对于该病的免疫病理过程也还说法不一,且治疗上也没有特效方法。基于对脑脊液免疫细胞成分的分析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免疫功能和特征的重要途径,笔者于临床收集了部分病毒性脑炎患儿,检测了其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及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以了解病毒性脑炎的发生机制,旨在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本文仅就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观测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7月-2010年8月确诊为病毒性脑炎并能配合完成腰穿诊治的患儿72例,其中男性患儿43例,占59.7%,女性29例,占40.3%,年龄3.5岁-12岁,平均年龄6.5岁。所有患儿均为起病急,自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为1-4天,仅1例诉发病前有游泳后劳累症状,2例有腹痛史,5例诉有咽喉部不适症状,其余均明显诱发因素。临床症状及体征:72例患儿均以发热、头痛并剧烈呕吐起病,其中4例并发抽搐伴有意识障碍,1例伴有痛觉过敏,2例伴有腹部压疼痛,5例合并扁桃腺炎。神经系统查体,72例全部为颈部抵抗感(+或±),其中,4例合并克氏征阳性,2例合并布氏征阳性,4例合并双侧巴氏征阳性;行常规脑电图监测结果示:弥漫高波幅慢波表现,结论为轻至重度广泛异常脑电图。收集病例均已除外合并有严重肝肾疾患及贫血性疾病的患儿,行颅脑CT或者MRI检查除外占位性或者出血、变性等疾患。

1.1.2诊断及分期:全部临床资料临床诊断符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年第7期关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分期标准[1]。

1.1.3治疗方法:确诊后早期给予甘露醇(2.5ml-5ml/kg/次)脱水降低颅内压,激素(地塞米松0.25mg-0.5mg/kg/天),部分病例(4例)应用丙种球蛋白(0.4g/kg/天×5天)治疗,同时给予阿昔洛韦(5-10mg/kg/次,每日2-3次,疗程7-10天)或者更昔洛韦(5-10mg/kg/天,每日2次,疗程7-10天)抗病毒治疗,并给予能量等支持治疗。后期予脑蛋白水解物、神经节苷脂等营养脑细胞治疗。总疗程10-21天,平均2周左右。

1.1.4全部病例经上述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①体温降至正常;②头痛、恶心及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③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发现。

1.2研究方法:

1.2.1标本采集:所收集的72例病例分别于急性期(入院后1-2天)行腰穿查脑脊液异常,脑脊液结果异常者治疗后2周复查脑脊液,收集30例;对治疗后2周脑脊液仍有异常者,继续营养支持治疗1周,病程四周时复查脑电图仍有异常者,动员其再次复查脑脊液,因实际操作困难,仅收集10例,10例复查结果均恢复正常。检测方法除常规送检外,另外留取2ml测定脑脊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使用美国BD公司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进行慢速离心后测定;另外留取2ml脑脊液测定其中IgG、IgA及IgM的含量,应用美国BeckmanImmage800特殊蛋白分析仪测定。

1.2.2统计学处理:观察分析上述两类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分别以不同时期的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含量、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正常值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各期和正常值的差异,事先确定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表172例患儿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观察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T淋巴细胞亚群出现明显变化,表现在与正常值相比,CD3+及CD4+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以CD4+降低尤为显著(P<0.005),CD8+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5);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与正常值比较,以IgA为主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治疗2周后,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恢复,但仍较正常对照有异常,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全部免疫指标显示已接近正常,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机制一般认为是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2]。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膜表面分子,这是淋巴细胞接受信号刺激,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可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其中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为人类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白细胞分化抗原系列单克隆抗体可识别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其中CD3+细胞代表T淋巴细胞总数,CD4+细胞主要指Th细胞,可促进B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及其他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CD8+细胞中Ts细胞可对抗Th细胞功能,病毒性脑炎时机体免疫平衡紊乱,可发生一系列病理损伤[3],病毒感染后激发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免疫异常,能特异性地杀伤携带抗原的靶细胞。某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或功能发生异常,产生Ⅱ型变态反应,导致T淋巴细胞分化异常。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失衡[4]、[5],并继发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参与了脑损伤过程[1]。赵德明等曾论述病毒等细胞内病原体可在脑脊液中产生强烈的T细胞反应,并发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CSF的活性T细胞高于血中[2]。但是关于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T细胞亚群的具体变化情况,目前少有论述,笔者曾观察收集该类病毒性脑炎患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并有结论[6]。本文对部分病脑患儿急性期脑脊液T细胞亚群进行了动态测定,发现CD3+及CD4+及CD8+百分率变化情况与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相一致,说明病毒性脑炎在发病的急性期细胞免疫的紊乱在外周血及脑脊液中同时存在,且都有显著性意义。其最终表现形式、强弱和发生部位均与T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7]。谢大泽等还认为年龄、病程与T细胞亚群的这种异常密切相关[8]。

对患儿急性期及稳定期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差别不大,这与以往报道相符[9]。可能与机体CD3+、CD4+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而CD8+抑制此过程相对平衡有关[10],以致体液免疫变化不为主要,也因此提示病毒性脑炎的免疫病理变化以细胞免疫为主。

本实验结果显示,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2周达临床痊愈后,其脑脊液免疫指标较正常值仍有显著性差异,病程4周之后则转为正常,提示该免疫指标的完全恢复在临床治愈之后,说明病毒性脑炎在临床治愈之后仍有一段时间的免疫损伤,我们对部分随访的患儿行脑电图复查,仍有部分患儿的脑电图显示为轻度慢波化异常,提示脑功能没有完全恢复至正常,也支持脑损伤完全修复在临床治愈之后。鉴于病毒性脑炎在病因学诊断上的困难,通过监测免疫学指标并进行动态观测,可以为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吴保敏,王华,叶露梅等.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7):385-402.

[2]赵德明,黄辉,陈卓等.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淋巴细胞CD3和CD20的表达。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38.

[3]朱晓玲,王军,林宜,等.流式细胞仪检测中国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值[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3,4(2):100-101.

[4]王冠琦,杨月亮,张家林.柯萨奇B组病毒脑炎患儿血清IgG亚类水平的变化.当代医师,1998,3(7):6.

[5]冯学斌,吴福玲,刘凤等.病毒性脑炎血清及PBMC诱生白细胞介素6、8及肿瘤坏死因子及意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9(6):316.

[6]赵华锋,姜萍,段全纪.小儿病毒性脑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0):1765-1766.

[7]冯学斌,吴福玲,刘凤等.病毒性脑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免疫球蛋白变化与意义.滨洲医学院学报,1997,20(6):536-537.

[8]谢大泽,章涛,温娟等.病毒性脑炎患儿免疫状态的研究.江西医学,1996,31(3)137-139.

[9]贾战生,综述.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2,13(40):157.

[10]李蓉萍,张育苗,王招定等.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华中医学杂志,20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