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和MRI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和MRI诊断

张武

(陕西省西安航天总医院放射科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目的: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MRI与CT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总结我院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MRI、CT检查结果,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临床特点。结果:18例患者中,单发型16例,多发型2例,其中下肢5例,上肢4例,面颅6例,肋骨2例,肩胛骨1例。CT征象呈现出明显的囊状膨胀、硬化改变、磨玻璃样、丝瓜瓤样及溶骨样改变;MRI征象多呈现出膨胀样改变、组织成分不同其MRI表现存在差异。结论:采取MRI与CT检查对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后评价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RI;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162-03

骨纤维异常增殖征(fibrousdysplasiaofbone,FDB)为体细胞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1(guaninenucleotide-bingdingprotein-1,GNAS1)基因突变引起骨骼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而致病,基因点在20q13.2.病变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不成熟的原始骨组织即编织骨取代了正常的骨组织[1]。本病多在幼年起病,成年后进展缓慢。临床上依据FDB病变累及的范围及是否伴有内分泌障碍,可分为单骨型onostotie),多骨型(polyostotic)和Albd出综合征[2]。男女发病大致相等,多数可无临床症状,主要为轻微的疼痛、肿胀、肢体弯曲畸形、病理骨折等。本病多发生于颅骨、肋骨、四肢长管状骨,发生于脊柱者罕见[3]。本病约2%~4%可恶变为骨肉瘤、骨纤维肉瘤等。如病灶生长加速,疼痛加重,出现软组织肿块影,应考虑恶变可能。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MRI与CT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1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8例,女10例,年龄16~57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2例患者存在面部畸形,6例病变部位局限性隆起并合并有局部疼痛症状,有1例患者存在鼻塞症状,无明显症状9例。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均行MRI、CT检查,而后统计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MRI、CT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进行检查影像特点。

1.2.2检查方法CT检查:所用仪器为西门子64排CT,检查过程中保持患者平卧位,扫描范围在眼外眦到头顶之间,相关扫描参数为:管电流量150mAs,管电压120kV,检查野250mm,准直32mm,85×0.625mm,螺距0.969∶1,矩阵512×512,重建间隔1mm,层厚1mm,螺距1∶1,扫描时间为3~5s。首先对患者展开平扫,而后将薄层图像后处理,以多平面重建,以多平面重组法(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冠状位、矢状位、VR像进行重建。

MRI检查:所用仪器为0.35T西门子磁共振仪,对患者展开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序列为SET1WI,FSET2WI,T2Flair序列。相关参数:层间距1.5mm,层厚5mm,视野230mm×230mm,扫描矩阵384×512。

2.结果

2.1诊断结果

2.2CT与MRI影像表现

CT表现:呈囊状低密度区、丝瓜瓤状,磨玻璃样、象牙质样或斑片状致密影,可反映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不同组织成分,骨结构被生长活跃的纤维组织代替,表现为囊状破坏低密度;CT表现为无结构的均匀骨化,呈磨玻璃样;成熟骨组织CT表现为高密度并有粗大骨结构,病变中软骨组织表现为不均匀的斑点状钙化。根据所含组织比例不同,主要为两种类型。即囊型和硬化型改变。在颅骨则以硬化型为主。①本组有12例患者呈现囊状膨胀样改变,包括4例单囊和8例多囊。CT征象为圆形或者是不规则形膨胀性破坏区,边缘多数存在硬化,存在比较清晰的边界。②本组有2例患者呈现为硬化改变,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发生均匀一致性增高,且皮髓分界发生明显消失。③本组有2例患者呈现磨玻璃样改变,主要为颅面骨膨胀性改变中的密度均匀增高并表现出明显的磨玻璃样。④本组有1例患者表现丝瓜瓤样改变。

MRI表现:无特征性表现。T1WI上多为低信号,T2WI依含骨小梁、细胞成分、胶原、囊性变及出血等成分的不同,可以是高信号、低信号或混杂信号。MRI检查T1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骨松质的量以及多孔程度。但是MRI能通过任意断面清晰地显示病灶和髓腔分隔,更清晰地显示周围软组织受累的情况,能通过病灶信号特点评价其病理成分及代谢[4]。一般情况下表现出长、等T1、T2信号,具有比较清晰的边界,在本组18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在T1上表现出等、低混杂信号,在T2上表现出高、低信号混杂。

3.典型病例

患者,男,51岁,因左肩背部局部隆起、隐痛不适8年入院。检查:左肩背部隆起一肿块,约6.0cm×5.0cm大小,扪之质硬不活动,有轻压痛,表面皮肤无异常。X线片示左肩胛骨皂泡状膨胀性骨质破坏。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示左肩胛骨膨胀性骨质破坏,其内多发不规则增粗骨小梁呈丝瓜瓤样改变,外邻脂肪间隙存在,未见明显骨膜反应。MRI示病变膨胀性生长、T1WI及T2WI均呈等、高混杂信号影,可见低信号分隔影。完善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左肩胛骨大部切除,并送检病理。病理诊断:肩胛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4.讨论

本组患者的CT包括有:①囊样改变。②磨玻璃样改变。③硬化改变。一般情况下CT表现以一种类型为主,且呈现多种类型并存的状态,各种征象能够发生相互间转化。病变不同的骨样组织、纤维组织、骨小梁成分比例会使得MRI信号表现发生明显差异,所以能够利用MRI信号表现来对病理成分进行准确的判断。若是主要为纤维骨样组织时,MRI会表现出T1WI中、低信号,T2WI高、较高信号,进行增强后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强化[5]。在病变表现出主要为纤维组织时,MRI会呈现出T1WI、T2WI低信号征象,若是病灶中存在大量骨小梁和少量的纤维组织,MRI则会表现出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并且表现出膨胀样改变,周围存在骨硬化缘,周围软组织发生比较显著的肿胀,目前在临床上该类型比较常见[6]。

综上所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及MRI检查不仅能够观察病变本身,还能观察周围组织情况,在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张雪林,徐克.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2]王云钊,兰宝森.骨关节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83-587.

[3]ParkSK,LeeIS,ChoiJY,eta1.CTandMRIoffibrousdysplasiaofthespine[J].BrJRadiol,2012,85:996—1001.

[4]高岩,朱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74-75.

[5]杜海峰,孙百胜,姜辉,等.CT和MRI检查诊断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六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67-668.

[6]肖铮,孙勇,顾亚律,等.锁骨嗜酸性肉芽肿伴骨纤维组织增生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6):47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