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人工气道内吸痰的护理进展

/ 2

新生儿人工气道内吸痰的护理进展

奚玉秀

奚玉秀(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214062)

气道吸痰是机械通气时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若吸痰方法不当可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低氧血症、气道黏膜损伤、肺不张、支气管痉挛、血流动力学改变等[1]。如何做到有效吸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国内外学者一直研究的问题,国内外护理同行对新生儿进行气管内吸痰做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吸痰前的准备

1.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吸痰管应该选择柔软、有多个侧孔、透明的硅胶管,可防止对气管粘膜的刺激和损伤,易于鉴别分泌物的性质。吸痰管内径一般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2],过粗会引起呼吸道有效通气量不够,过细会影响吸痰效果,胡金萍等[3]认为,根据患儿年龄选择6~10号吸痰管,直径一般不超过气管内套管的2/3。

1.2气道湿化

1.2.12006年侯海萍[4]等发现吸痰前常规注入生理盐水的新生儿肺炎患儿吸痰时间及肺炎明显好转时间均长于痰液粘稠时才注入生理盐水的患儿,提示其在控制感染方面效果较差;在吸痰时SPO2降至80%以下的发生率也较高。

1.2.2陈兰花等[5]通过两种湿化液在小儿肺炎机械通气中吸痰的比较,体会到0.45%的生理盐水明显优于生理盐水。湿化液的量每天250-300ml,温度在32-36℃[6]。分泌物黏稠者,吸痰前向气道内注入1~2ml生理盐水,或采用气道冲洗法,即注入1~2ml生理盐水,然后行机械通气或简易呼吸囊辅助呼吸数个周期后立刻吸引,以解决痰液黏稠问题[7]。

1.3吸痰前后高浓度吸氧时间、方式

吸痰前后均给予高浓度氧气2-3min,患儿血氧饱和度为98-100%时进行气道内吸痰[8],可有效预防缺氧和低氧血症的发生。吸痰前应使用呼吸机而不是使用简易气囊来进行高浓度氧疗[9]。

2、选择适宜的吸痰时机

2.1有研究表明,适时吸痰能够降低对气管黏膜的机械性刺激,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10]。适时吸痰的时机为[10]:①患儿咳嗽、频繁呛咳或有憋气时。②在患儿胸部或床旁可听及痰鸣音时。③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PCO2及SaO2明显下降时。张蔚[15]研究发现定时吸痰不能缩短早产儿机械通气的时间。按需吸痰可显著减少吸痰次数,减少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不良刺激。

2.2吸痰前的物理治疗

时亚平[11]认为先叩背2~5min,安抚患儿至安静,保持侧卧位行体位引流10~15min后再吸痰,可以有效地稳定患儿的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状态,增加患儿对吸痰的耐受性。

3、吸痰方式

3.1密闭式吸痰

胡晓静[12]等认为新生儿应用密闭式吸痰时不脱离呼吸机,有助于生理指标的稳定,避免发生肺泡萎陷,尤其适用于肺未成熟的早产儿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但有研究认为,密闭式吸痰使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3]。因此,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效果以及对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的影响等方面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保证临床应用的科学性及安全性。

3.2开放式吸痰

开放式吸痰法需脱开呼吸机,中断氧供和通气,解除PEEP,进行负压吸引的同时也将肺内部分气体吸走,肺泡内压下降,使肺泡萎缩,氧合面积急剧减少,加重缺氧症状,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14]。

4、吸痰技巧

4.1深层吸痰法

深层吸痰法是将吸引管插入有效深度直到遇到阻力后再上提0.5cm~1cm再吸引。英国专家的实验表明[15],吸引管插入的深度遇到阻力后吸引与遇阻力上提1cm再吸引,对气管黏膜的损伤是一样大的。对气管黏膜的损伤是吸引管始端与气管黏膜的接触造成的而不是吸引造成的。所以深部吸引会直接造成气管黏膜的损伤,并且增加了病人出血和感染的机会。因此对于气道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建议仍有待临床实证研究。

4.2浅层吸痰法

浅层吸痰法是指吸痰管插入长度平气管插管顶端或突出顶端0.5cm。有研究[16]报道,在插入吸痰管时采用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气管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后迅速撤出的吸痰法能明显减少气道内吸痰时的并发症。曾娟[17]认为浅层吸痰更能保证机械通气新生儿的氧气供给,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平衡。王琳[18]等研究发现浅层吸痰法避免了吸痰管对患儿及气道的刺激,在有效清除管腔及管端分泌物的同时,保持气管导管管腔通畅,改善通气及肺顺应性,呼吸潮气量增加,SPO2升高。

4.3吸痰压力与时间

4.3.1根据病情和体重选择吸痰负压,早产儿50~60mmHg,足月新生儿60~70mmHg,吸引过程应动作轻柔,遇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能硬性插入,每次吸痰时间≤10秒[8]。

4.3.2吸痰时间

耿文利等[19]认为,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并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s,经统计超过3次或持续时间过长氧饱和度平均由原来的97%降至87%。

5、小结

综上所述,在机械通气新生儿中实施浅层吸痰法,能减少对患儿气道的刺激和并发症的发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循环功能,有利于应用机械通气的危重患儿远期生长发育,这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尤其是在胎龄较低的早产儿机械通气吸痰护理方面可以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彭明珠,林素芬.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4):197-198.

[2]陈红菊,沈春华.危重患者的人工气道管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9,4:20.

[3]胡金萍,赵永红,张力群等.减轻重症肺炎患儿吸痰时不良反应的护理策略[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24-425.

[4]侯海萍,姚瑞玲.减少新生儿气道内吸痰并发症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40-41.

[5]陈兰花,曾坤山.两种湿化液在小儿肺炎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

[6]周秀秀,于静蕊.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湿化液体量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90-1791.

[7]周茜,胡庆军.机械通气患儿安全吸痰123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

[8]刘雪琴,庞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7.

[9]ThompsonL.Trachealsuctioningofadultswithanartificialairway.TheJoannaBriggsInstituteforEvidenceBasedNursingandMidwifery,2000(4):1-6.

[10]张兰芳,朱香华,张玲.适时吸痰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1):12-13.

[11]时亚平.不同吸痰时机对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

[12]胡晓静,张玉侠,陈超.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7).

[13]谢春雷,李春霞,诸芯玉等.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404-405.

[14]颜波儿,宋樱桃,胡萍芬等.不同吸痰方式对肺不张患者呼吸循环参数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22.

[15]朱蕾,钮善福.机械通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2-243.

[16]侯海萍,姚瑞玲.减少新生儿气道内吸痰并发症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40-41.

[17]曾娟.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影响的研究[J].CHINESENURSINGRESEARCH[J].2010,24(8).

[18]王琳,王君琴.浅层吸痰对气管插管患儿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6).

[19]耿文利,张庆,郝玉凤.ICU护士为机械通气病人安全吸痰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