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8例胃镜活检的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938例胃镜活检的病理分析

胡晓川

内蒙古赤峰市传染病防治医院024300

摘要:通过938例纤维胃镜活检的食道、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组织学观察,发现受检人群中良性病变以30-55岁发病率为高,占66.1%。恶性肿瘤占受检总数的27.4%,其中以50-70岁发病率为高,占78.1%,男女之比为3.4:1。并发现各种良性病变之间均有其密切关系。

关键词:胃镜活检;病理分析

胃镜活检的优点在于胃镜直视下定位取材进行切片检查,对明确疾病的类型及性质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938例胃镜活检的组织学观察,就其良恶性病变的各种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在取材、制片及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为参考。

1材料与方法

材料取自本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用纤维胃镜采取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标本938例,每例取材2-14块,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少数进行网染。光镜观察。

2结果

2.1正常粘膜:18例,占1.92%。

2.2慢性浅表性胃炎:471例占50.2%,部分病例伴有肠化生。

2.3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占8.5%,伴有肠化生的42例占52.5%,少数有异形增生。

2.4息肉:27例占2.88%,其中增生性息肉20例,腺瘤样息肉4例,食道息肉3例。本组息肉是结合胃镜肉眼所见而做出的诊断,单纯根据切片镜检是不可靠的。

2.5溃疡85例占9.06%,其中胃溃疡52例,伴有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的16例占18.8%。十二指肠溃疡33例。诊断依据:胃镜肉眼可见溃疡,切片检查可见有炎性渗出、坏死、肉芽组织及粘膜有慢性炎症者。

2.6肿瘤257例占27.4%,胃癌167例,其中低分化腺癌68例,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19例,未分化癌8例,余72例为管状腺癌。食道癌85例(鳞癌81例,腺癌4例),胃淋巴肉瘤5例。

上述病例中,良性病变以30-55岁发病较多,占66.1%。恶性肿瘤年龄17-80岁,以50-70岁发病最多占78.1%,男女之比为3.4:1。

3讨论

3.1关于良性病变的相互关系

慢性浅表性胃炎大多为原发性,少数由急性胃炎迁延而来。因浅表性胃炎无腺体萎缩及破坏,故可恢复正常,也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本组的471例有37例做了复检,其中4例分别经过了2-3年后呈萎缩性胃炎改变。如果说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是同一炎症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病理过程不同阶段的动态过程,那么浅表性胃炎是这种或逆转为正常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及时控制其发展。

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伴有肠化生的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本组曾检出胃癌伴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推测是先有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癌。肠化生是萎缩性胃炎较为常见的伴随病变,本组此类占52.5%,且癌与萎缩性胃炎的好发部位基本一致。许多资料表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发生率与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的发生率是平行关系。肠化生细胞及癌细胞均含有高度活性的氨基肽酶,也许这是癌变的基础。本组对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特别是伴有异形增生者,嘱其定期做胃镜及活检复查,并对发展变化的4例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有学者统计,胃溃疡和慢性胃炎在同样内外致癌条件作用下癌变几率基本相同。但胃溃疡能否恶变,国内外学者有争议,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研究分析认为少数胃溃疡可以恶变,是在溃疡缘粘膜再生处发生的。

有作者将胃息肉喻为胃癌的垫脚石,阐明了两者的密切关系。胃息肉常与萎缩性胃炎并存,后者残存的小凹上皮过度增生可形成息肉,亦或两者有相同的病因,如炎症的长期刺激、胃酸缺失等。组织学上多将其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类。

3.2胃镜活检中需注意的问题

取材的准确性与活检的阳性率是同步的,胃镜取材小,包埋时难辨方向,而取材小和少就不能排除漏诊的可能,尤其同一病例的不同部位,所以应视情况尽量多取,并达一定深度。如取材过浅过小或部位不当而取无代表性的标本就会影响诊断。如萎缩性胃炎,若取材过浅过小,加之包埋时不明确方向而做了平行切片,其检出率就低于实际的阳性率;胃恶性淋巴瘤起自固有膜,常沿粘膜下层向侧方延伸,如取材过浅过小同样易误诊。对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胃镜亦见明显变化而切片却无特异改变者,应多切片或重取材。本组有5例胃镜疑恶性病变,但切片、涂片均未见癌细胞,再次切片亦然,此乃系取材不当所为,因再取材或术后标本证实为腺癌。所以第一次取材尽量选择阳性可能性最大部位,且取材后粘膜受损出血易给再取材造成困难,又给患者增加痛苦。对恶性病变有时需考虑到取材时一次性取尽的可能性,因再术后的标本中或重取材的切片内无法再找到癌灶及癌细胞,即所谓一次性“根治”的一点癌。本组曾遇1例。

正确的取材只是前提,因标本较小,故在脱水、透明、浸蜡时要认真处理切勿遗失,浸蜡的温度要适宜,如过高易致标本硬脆,影响切片质量。包埋时尽量将所取组织置一个平面上。切片取组织最大面积,先切2-3张,再切数张废去。之后再切2-3张,若组织块较大可重复上述方法,这样可较安全地观察不同部位的病理改变。如切片能充分显示粘膜全层结构,可发现微小的病灶,如不典型增生等。阅片时更要仔细全面,特别是对未分化或低分化散在于间质中的癌细胞易误认为炎细胞或将其忽略。本组有1例镜检时表层上皮部分缺失,粘膜腺体基本完整,间质除少量淋巴细胞外,可见几个胞浆淡染的细胞散在,类似单核细胞,如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漏诊,再次切片镜检为粘液腺癌,并有切除标本证实。有时取材手法不当,所取组织挤压变形或破坏,需注意辨别。

对交界性病变常难鉴别,要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此时需要切片或重取材,并密切结合胃镜肉眼所见、X线检查、涂片等综合分析;详细的病史、发病部位、年龄、性别及遗传因素等亦是辅助诊断极有价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