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糖耐量状态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比较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不同糖耐量状态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比较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陈凯庭冯媛媛董学勤郝亚楠高颖安艳荣

(1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内分泌三科河北石家庄050010)

(2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河北石家庄050010)

(3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超声科河北石家庄050010)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糖耐量状态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比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根据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健康查体中心查体人员2856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A组1089例,糖耐量减低组:B组836例,糖尿病组:C组931例。对比三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及血清脂联素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不同糖耐量状态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TC、TG、LDL-C为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脂联素为糖尿病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在糖耐量减低期即呈下降趋势,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助于T2DM早期预测及诊断。

【关键词】糖耐量状态;脂联素;比较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8-0108-02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和)作用缺陷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的代谢性疾病[1]。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明显增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2]。据研究表明,脂联素与平与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3]。本文,分析不同糖耐量状态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便于指导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健康查体中心查体人员2856人。其中男1824人,女性1032人。年龄18岁~70岁。

纳入标准:(1)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2)年龄大于18岁。(3)患者自愿参与调查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既往诊断糖尿病。(2)1型糖尿病患者。(3)有糖尿病的并发症患者。(4)抽血检查过程中服用过利尿药等影响糖代谢的药物。(5)患有胰腺癌等影响血糖水平的疾病。

1.2方法:根据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将2856例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A组1089例,糖耐量减低组:B组836例,糖尿病组:C组931例。对比三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及血清脂联素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不同糖耐量状态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其相关因素。

1.3血液标本的采集:(1)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测定[5]:(ELISA法)测定,试剂盒由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2)血糖测定[6]:氧化酶比色法测定。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及脂联素水平比较见表1。糖尿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2。

3.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世界糖尿病的患者已达3.66亿,较2010年增加近30%,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达9.7%,而糖尿病前期的糖尿量减低人数占15.5%,糖尿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期[7]。因此做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脂联素作为一种胰岛素超敏化激素,为人类的脂糖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主要机制有[8-9]:提高糖元异生。加强糖吸收及脂肪酸氧化。降低肝脏糖形成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本研究发现:脂联素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水平不同,糖尿病状态下比糖耐量减低状态水平减低,糖尿量减低状态比正常人群水平减低。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TC、TG、LDL-C为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脂联素为糖尿病发病的保护因素。因此,脂联素水平在糖耐量减低阶段即呈下降趋势,血清脂联素水平的测定可能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预测及诊断[10]。但是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生及进展的关系还需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如提高脂联素的水平是否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提高脂联素治疗是否是治疗糖尿病的靶向治疗方法,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裴裴,孙明晓.糖尿病血脂异常[J].临床内科杂志,2016,33(4):232-235.

[2]孟海艳,陈思思,廉如,等.人脂联素球状结合域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9):1264-1265.

[3]王黎卫,于宝军.2型糖尿病患者和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2):225-227.

[4]易波,李鹏洲,朱利勇,等.重度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7):590-592.

[5]徐明,陈青松,王忠莉.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15,32(2):109-111.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7(11):603-613.

[7]杨姗姗,杨晓玲,杨秀娟,等.网络工具在糖尿病管理中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6,45(27):3872-3875.

[8]肖扬,董丽丽.脂联素信号通路:抗击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药物新靶点[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4):195-199.

[9]余劲明,黄建皓,玉颜庆,等.PCOS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内脏脂肪与脂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5):362-365.

[10]刘巧玲,孟洁.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6,(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