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本文得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5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本文得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李瑞林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模式AReviewResearchOnTheStudyOf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

LiRuilin

Abstract:Recently,tradeliberalizationand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growfastly.Manyscholarspayattentiontoitfromrelationof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andeconomicglobalization,patternof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integrationlevelofourcountry.Whattheyhavedoneisexperiencedescribing,butlackoftheoreticalframeandlongtermeffectsofeconomicintegration.Itishelpfulforussortingouttheresearchoverview.

Keywords: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EconomicglobalizationEconomicintegrationpattern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144-04

1.前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经济区域集团。其实质就是降低区内交易成本,使产品、要素自由流动,在市场作用力下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到国际经济之中,整体经济实力和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经济的总体水平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世界中也处于较低的位置,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步加大。为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早在20多年前我国就提出了经济一体化问题,并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相继提出了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发展到现在已颇具影响,并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就是其典型代表。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整合已经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当前的研究特点以及研究趋势。

2.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概况

2.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补充还是损坏世界经济体系,是阻碍还是促进全球化的发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强调二者相互替代的“此消彼长”论,也有强调二者相互补充的“互补共生论”。对此,我国的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华民、王疆华和周红燕(2002)①5,伋晓光(2005)②等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华民、王疆华和周红燕认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从国际比较优势的转移、部门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分析中得出建立一体化的内在原因。但是,这些理论没有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化解经济全球化风险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产生了源于市场机制作用过程中的具有随机性的系统性风险和来自于一国不能在全球化冲击下做出有效结构调整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国家之间的谈判把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国家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如果把科斯的市场内部化理论从微观向宏观扩展,把国家或者国家间的经济联盟看作全球化市场中的企业,并加入随机和动态因素,则可以得出,一体化的区域经济除了对参与国有福利上的增进之外,其通过国家谈判内部化全球市场,降低了经济全球化的非系统性风险,降低了广义的交易费用以及通过货币合作促进金融稳定。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组织,并促进其向更高级的合作形式发展。伋晓光(2005)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源于对世界市场潜在利润的追求,是一种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二者是两种空间上并存的制度安排。不同的是,全球化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它具有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行为主体看,跨国企业是初级行为主体,各国政府是次级行为主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过程,是以国家签订一系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又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它能减少全球化中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从行为主体看,政府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是初级行为主体。

田春华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关系③。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世界多极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所实现的自由化在地域范围上不及GATT或WTO,但其内部实现商品免税流动是多边贸易体制目前尚不能达到的,它不能取代GATT或WTO。侯若石(1996)分析了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④。他认为,3“I”(产业内、企业内、区域内贸易)现象说明地区经济一体化将进一步发展,3“A”(亚洲经济奇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亚欧会议)现象说明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深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地区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突破传统的新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也将发生变化。从经济一体化的地理范围看,出现了跨地区趋势;从一体化方向看,出现了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的趋势;从一体化的内容看,出现了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转向多方面的经济合作趋势;从一体化方式看,从契约型转向协商型;从一体化制度看,出现了多种体制向单一体制转变的可能性。因此,地区经济一体化只是向经济彻底全球化进程过渡的中间阶段。廉晓梅(2003)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构建开放的全球经贸规则有积极的影响,能够通过加强组织内部的经济联系,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等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⑤。吴晓霞(2004)认为,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地缘优势组建区域经济组织,形成集团竞争力,以提高竞争实力。但是区域化并不阻碍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必要阶段⑥。

陆月娟(2001)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政治联盟⑦。但是,它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松散联盟,会导致成员国内部矛盾重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要求约束甚至出让部分国家主权,使国家的主权面临挑战;除此之外,还会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2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研究。佟家栋、杨坚和信玉红(1994)分析了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三种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差别和模式⑧。他们认为,从三类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性质看,发达国家着眼于稳定增长,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更容易达到这一目的,因而可能更有前途。从三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前途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特点是集部门内贸易与部门间贸易于一体,它的前途是在低层次经济一体化模式下,逐步扩大其成员国的数量,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加入,而且似乎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吸引力。

刘力(1999)⑨,韦金鸾(2001)⑩分析了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刘力认为,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投资等都有好处,应该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根据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不同特点和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的实际情况,应该把自由贸易区作为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因为自由贸易区可以避免成员国在贸易和经济政策协调方面的困难,避免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方造成严重冲击,最大限度地减低贸易转移效应。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中要采用多个发达国家和多个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循序渐进,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的积极作用。韦金鸾分析了南北型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认为,发达国家受益最大,冲击最小;发展中国家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利大于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实际,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

陈雷,李坤望(2005)以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利用维纳布尔斯(venables)1999年建立的“三国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维纳布尔斯的三国模型中引入了比较优势的两个不同来源—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差异,得出的结论是,组成一体化组织的两国中,技术水平或者禀赋水平接近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那一个国家获利比较大。实证的结果是,欧盟建立之后,成员之间的人均收入呈收敛趋势,东南亚联盟成立之后,成员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考察时间短,所以结论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我国如果要建立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就需要选择禀赋水平更为极端的伙伴国。但是这种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将造成成员国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和合作,不具有稳固的合作基础。因此,中国应该更多地参与和倡导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积极实践新型的“南北型”合作形式。

周瑾(2000)对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不平衡进行了分析,认为美洲经济一体化存在很多困难。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集团,虽然它的建立给墨西哥经济带来了巨大利益,但是对于两国而言,由于在贸易效应、竞争优势和权利分配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因此NAFTA收益的分配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决定了美国和拉美国家对美洲自由贸易区所持的态度,因而也必将影响美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汤碧(2002)对欧盟和APEC的特征、推进方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形成的动力机制看,分为制度导向一体化和市场导向一体化;从对外联系程度看,分为封闭型一体化和开放型一体化。现实中,欧盟是制度导向和封闭一体化的典型,APEC是市场导向和开放一体化。欧盟以紧密的制度联合和较强的机制建设推进一体化,而APEC以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推进一体化。今后,欧盟和APEC以前所拥有的独特性质将逐渐变为二者的共性。

2.3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徐辛鹏(音译)和J.P.冯(XinpengXu,J.P.Voon,2003)以科斯特洛(Costello,2003)以及科斯特洛、斯托克曼(Costello,1993,Stockman,1998)建立的统计模型为基础,对中国省际间的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度量。徐辛鹏和冯首先将一体化定义为省际之间价格变量的共同运动,他们将部门价格变化分解为国家效应、部门效应和省内效应。如果省内的效应不是很重要,则价格变量趋向于同步运动,一体化的概念就与价格的共同运动等同。也就说,如果省内效应很重要,则区域是“隔离”的,省际之间经济变量的同步运动也不可能。其次,很多因素会影响省际之间的价格同步运动,只有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价格的同向变动是由于相同要素引起时,省份之间才能被认为是一体化的。研究表明,我国省际之间不管在短期还是长期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同向运动。控制了一些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表明,我国省际之间是相对一体化的,而且一体化的程度随时间在提高。

乔图恩和琳达·冯伊尼格(ChyauTuan,LindaFungYeeNg,1995)利用重力模型研究了香港对外投资和香港—广东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和内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香港对广东的外向投资及其扩散过程;香港—广东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和进程;香港在产业和宏观层面上的转变。根据重力模型,广东从香港获取了大量的外资,但劳动力供给和市场潜力也是其它的主要因素。从企业层面看,香港和广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了地方企业的生产规模,促进了制造业到广东的重新布局。从产业层面看,对外直接投资降低了当地制造业的就业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技术含量。但是在香港和广东潜在的政策协调背景下,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香港与周边地区融合的形成过程,对外直接投资也只是区际间的直接投资。

孙大斌(2003)从产业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机制。他将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解,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在区域内实行地区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簇群化、梯度转移、融合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构成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在机制。

李盾,董云(2005)分析了CEPA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思路。认为CEPA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层次低、整体实力强、属同一主权国、经济互补性强、开放的特点,产生了贸易扩大效应、生产要素配置效应、投资刺激效应、经济结构转型效应、示范效应和开放效应。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历史看,两区域集团走的是先按地缘结盟,然后再扩展的发展模式。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并结合目前两岸四地经济合作发展的现实,我们可选择渐进式北扩的发展模式组建自由贸易区。具体要深化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推动“泛珠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根据优势产业互补原则,加强官方协调。

贾丹华(2003)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和出路作了分析。他认为,我国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支撑的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范式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陷于困境的关键的内在制约因素,而区域网络经济的崛起,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激发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加快区域网络经济发展是长三角地区走出经济一体化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

袁莉(2003),马波、王双(2005),乔颖、孙晓燕(2005)等都对政府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定位作了研究。主要观点为,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该打破观念的障碍,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的地方政府,以市场改革和社会服务为导向,合理设置地方政府机构,加强协同,构建一体化的协商机制。

3.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评价

3.1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以经验描述为主。从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涉及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关系的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分析以及政府在经济一体化中的角色定位等。从整体来看都属于经验描述为主,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

3.2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从我国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概念的借鉴与演绎,主要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促进还是阻碍。第二个方面主要是运用相关的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学等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制度演变以及社会经济效应等,分析的范围涵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第三个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阐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利用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深入阐述很必要。

3.3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缺乏对一体化长期效应的分析。目前的分析大致认可,区域经济一体化能给成员国带来利益,虽然利益的分配存在不均衡,但是对于不同经济实力的国家都是利大于弊。从长期来看,只要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存在,这种组织长期的稳定性就不能保证可持续。因此,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期效应如何?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政策如何协调以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并使所有成员国受益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3.4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往往被看成为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国内的研究中,人们通常认为,通过国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改善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通过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改善我国日益扩大的区际经济发展差距。但是,这些研究混淆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提高区内的贸易自由度,使生产要素、产品能在区内自由流动,达到最优配置,这必然带来经济活动的集聚,集聚伴随的是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福利分配的不均衡。而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的分散,以达到区际福利分配的公平。因此,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代替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误区。注释

①华民、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2期

②伋晓光.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8期

③田春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1996年第12期

④侯若石.从地区经济一体化走向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1996年第8期

⑤廉晓梅.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5期

⑥吴晓霞.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5期

⑦陆月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11期

⑧佟家栋、杨坚和信玉红.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比较,《世界经济文汇》,1994年第1期

⑨刘力,南北型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⑩韦金鸾,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陈雷、李坤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周瑾.从NAFTA内美墨之间的不平衡看美洲经济一体化,《国际观察》,2000年第6期

汤碧.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XinpengXu,J.P.Voon(2003),“RegionalintegrationinChina:astatisticalmodel”,EconomicsLetters,79:35~42

ChyauTuan,LindaFungYeeNg(1995),“HongKongoutwardinvestmentand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withGuangDong:processandimplication”,JounalofAsianEconomics,Vol.6(No.3):385~404

孙大斌.由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第6期

李盾、董云.CEPA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16期

贾丹华.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及其出路,《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8期

袁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政府的中观调控,《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马波、王双.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经济纵横》,2005年第7期

乔燕、孙晓燕.中国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断思,《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参考文献

[1]华民、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

[2]伋晓光.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与管理》,2005,(8)

[3]田春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1996,(12)

[4]陆月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科学家》,2001,(11)

[5]廉晓梅.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东北亚论坛》,2003,(5)

[6]吴晓霞.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互动,《东北亚论坛》,2004,(5)

[7]侯若石.从地区经济一体化走向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1996,(8)

[8]刘力.南北型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世界经济研究》1999,(2)

[9]韦金鸾.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1,(6)

[10]汤碧.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南开经济研究》,2002,(3)

[11]周中林.论新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APEC,《经济评论》,1999(5)

[12]屈子力.内生交易费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南开经济研究》,2003,(2)

[13]李平、陈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4]李盾、董云.CEPA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5,(16)

[15]周瑾.从NAFTA内美墨之间的不平衡看美洲经济一体化,《国际观察》,2000,(6)

[16]孙大斌.由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国际经贸探索》,2003,(6)

[17]张纪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定因素及形式比较,《当代亚太》,1997,(6)

[18]贾丹华.《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困境及其出路》,《现代经济探讨》,2003,(8)

[19]陈雷、李坤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5,(2)

[20]袁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政府的中观调控.《甘肃社会科学》,2003,(3)

[21]马波、王双.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经济纵横》,2005,(7)

[22]乔燕、孙晓燕.中国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断思,《济南大学学报》,2005,(2)

[23]张河山.政府管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学习与实践》,2005,(7)

[24]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开发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