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其乐融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下水”作文其乐融融

杨卫华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杨卫华

【摘要】作文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创意过程,也是思想和情感沟通的过程,“下水文”就是这个过程中极好的启动器、催化剂。笔者认为教师下水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生写作;小学作文;作文教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居高临下,充当考官和评判的角色。却不问学生愿不愿写、爱不爱写。情未动,何以辞发?闸不开,话从何来?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作家沈从文“下水作文”的事例,不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吗?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下水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下水作文,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理念――注重亲身体验。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只有在真切的体验中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自然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甚至是有话必须说。因此,注重亲身体验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师生的共鸣往往产生于共同的体验,尤其是共同体验中的情感共鸣能增进师生心灵的对话,进而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率。顾之川说:“‘下水文’能给广大青年语文教师以深刻的启迪,因为一个语文教师有写作体验和没有写作体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叶老又说:“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尤为重要的是写一般文章。教师指导写作,不能空讲些作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教师“下水”作文,其意义毋庸置疑,但形式一般都采用了示范式“下水”。

二、教师下水作文,提高教师作文指导水平

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可以锤炼教师的作文水平,提高教师的写作素养,并且同时能提高教师的作文指导水平。当教师和学生一样,拿到一篇作文题目,认真地去审题,分析它的命题意图,去构思立意,寻找典型新颖的写作素材,再完成相应的作文写作。教师一定会对这篇作文印象深刻,明白在写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好处理,哪些地方不好处理,学生容易在哪一板块存在问题。这样的话,指导学生写作,就更得心应手。因为自己切身地体会到了写作的不易,对学生就会多一些宽容、肯定,多一些对创作灵感的启迪,多一些对创新与探索的鼓励,而少一些死板的理论知识和技法的灌输。这样,教师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指导水平,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三、教师下水作文,陪伴学生习作,融洽师生感情

教师口头上讲千次万次,不如亲自示范一次。教师将经过自己精心选材、构思、习作而成的下水作文展示给学生,学生受到启发感染,对教师的认同感会增加,并且可以增加对老师的崇拜心理,树立教师的威信。古人云:“信其师而听其道”,当学生信服一个老师,甚至爱上这个老师的课堂,这样便能极大地增强教学效果。并且,教师下水作文,体验学生作文甘苦,师生在共同的习作中探讨困惑,交流想法,对话心灵,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了这种情感的共鸣,就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间的感情。

四、教师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的下水作文示范以健康而真实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写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在下水作文之后,将自己如何选材,在取舍材料的过程中怎样辨析、思考,构思的过程,作文时使用的一些有益的技法等体验告诉学生,学生就能感同身受,从而启迪学生的写作思路。并且教师在写作时应该广拓思路,在一些好的写法上多花心思,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写法,教师同时把自己积累的一些优秀的素材提供给学生积累。这样,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下水作文不应就此拘泥学生的个性思维,我们应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个性写出更多有真情实感、有新意的文章来。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强调教师应写好“下水作文”。《教师法》也规定老师应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写“下水作文”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上好作文课,就应常写“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写作不应是负担,而应是与学生在写作中共同成长的享受,下水作文不应是模式而应是引导。作为教师,我们在工作之余,要多阅读经典著作,多了解社会时事热点新闻,多关注思考生活,让自己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有更多的创作灵感。一旦有了灵感,既要付诸写作实践,认真构思,精心写作,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从中获得启迪。同时,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愿意去写作,而不是完成任务式地被迫写作。我相信,有了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解决当前的“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的难题,让师生写出更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闵文.在“下水”中指导作文.语文教学通讯,2002,4.

2、袁卫星.精深发展:我的一门潜性课程.内蒙古教育,2005,9.

3、李方.语文教师应“下水”作文.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