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夏友兰奥俊清王翠宇吴凤玲

夏友兰奥俊清王翠宇吴凤玲(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三医院风湿血液科内蒙古包头014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286-02

【摘要】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根据WHO的报告,目前世界上的贫血,其中9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其中一些贫血程度较轻的病例常被忽视,引起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生长发育迟滞、抗感染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有针对性采取饮食等干预措施,为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生育期妇女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国民的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营养素护理干预措施

1、缺铁性贫血的概述

1.1缺铁性贫血的概念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分为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三个阶段。

1.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1.2.1与铁摄入不足或需铁量增加有关正常饮食者因摄入铁少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很少见,往往见于需铁量增加而食物铁又不能足够补充时,如婴幼儿、青春期的男女和孕妇。

1.2.2与铁吸收障碍有关铁经肠道吸收,因吸收不良引起本病者,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

1.2.3与铁丢失过多有关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在缺铁性贫血中占80%以上。

1.2.4与游离铁丢失增加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及长期严重腹泻患者,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增多,引起铁缺乏。

1.2.5与血红蛋白尿有关大量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工瓣膜、心脏内黏液瘤,铁从尿中排出,引起缺铁。

1.2.6与原因不明的缺铁有关见于绝经期妇女,用铁剂口服治疗有效。此种贫血目前还未找到真正的原因,故称为特发性低色素性贫血,应注意排除早期肿瘤的可能。

1.3缺铁性贫血的干预措施

“蓝眼睛”是缺铁性贫血的早期信号。人的巩膜是由胶原组织组成,而体内的铁元素又是合成胶原的重要辅助因子。如果体内缺铁,胶原合成不足,巩膜就变薄,无法有效遮掩眼球内棕黑色的脉络膜,在自然阳光下看去,就呈浅蓝色。有研究表明,亚裔儿童眼巩膜本应呈灰白色,如果发蓝即可考虑贫血。儿童贫血本应具备的皮肤黏膜苍白表现,及一般临床表现往往迟于眼巩膜发蓝出现。防治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干预措施有以下几点。

1.3.1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贫血高危人群的食品营养知识,使其懂得自我保健是减少贫血发生的重要措施。营养知识包括有:挑选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食物,食物中多数含铁量较少,但如下几种食物含铁量(每100g食物含铁量)较高:动物血,含铁量最高,约340mg,吸收率也最高,为10%~76%;其他含铁量较高的食物有:芝麻、菠菜、芥菜、芹菜、紫菜、黑木耳、海带、红枣、红糖等,应根据不同饮食及条件混合食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发生,不要偏食、节食,不过量饮浓茶甚至嚼食茶叶。

1.3.2预防各种疾病发生

避免因疾病所致铁丢失过多引起的贫血积极治疗造成贫血的原发疾病。对特殊生理阶段(怀孕、婴幼儿、老年人)要适量补充铁剂(如用铁强化酱油),尽可能早期发现孕妇贫血并积极治疗,加强贫血孕妇的营养健康教育,尽量减少不良妊娠结果的发生。

1.3.3采用铁补充剂或食物强化进行干预

口服铁剂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最常用者为硫酸亚铁,每次0.3g,每日服3次。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水剂有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服3次。因其副作用较小,儿童及孕妇较为适宜。少数患者(约1/10)服药后可以感到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甚至恶心呕吐,遇到这种情况可暂停药数天,待症状消失后,重新开始治疗。

总之,贫血原因复杂多样,缺铁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因。贫血在我国各地仍然属于常见病,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应该做好健康防护,定期查体,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邵宗鸿.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4-567.

[2]陈国桢.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85-496.

[3]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