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

赵书刚张其兰袁艺詹云

赵书刚张其兰袁艺詹云(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四川宜宾644000)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151-02

【摘要】中医“治未病”思想核心是预防疾病,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纳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尿病前期阶段,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治未病糖尿病前期干预治疗

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终身性慢性疾病。由于其全球性的高发率和并发症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使控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所需费用极为高昂,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糖尿病前期是正常血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此时已存在胰岛素抵抗[1]和B细胞功能异常的现象[2],并可引起机体代谢功能异常,同时糖尿病前期尚具有高度可逆性。中医认为疾病即是一种失衡状态。糖尿病前期就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即一种失衡的隐性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如能及早干预往往能恢复正常状态。采用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就具有极大的优势和潜力可以挖掘。

一、中医“治未病”思想认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治未病的重要,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一方面是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发病之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或加重。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曰:“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一卷•摄生类》中言“故在圣人则常用意于未病未乱之先,所以灾祸不侵,身命可保。”强调圣人在未病之前就进行干预防止疾病发生,所以强身延年。

糖尿病发病前的潜伏阶段较长,从启动到出现临床症状往往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导致患病以后的预后处理往往使治疗处于被动状态,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即发生糖耐量异常(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对减少或延缓此类人发生糖尿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一思想正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二、糖尿病前期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糖尿病归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而糖尿病前期则相应为“消渴病”的前期或早期阶段。参照《素问•奇病论》中关于“脾瘅”的论述,“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可进一步将糖尿病前期归属于“脾瘅”的范畴。目前,中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病机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质因素

《黄帝内经》认为体质不同,对某种致病因素和某种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灵枢•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五脏皆柔弱者”是消渴病的易感人群。1978年,王琦[3]等合作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的专著,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及有关概念,其中,痰湿体质作为中医体质学说的病理体质之一而被提出,并通过大量临床试验总结出痰湿体质的判断标准为(以与痰湿体质关联大小为据):苔白腻、舌胖、脉滑、胸闷、身重不爽、目窠微肿、腹部肥满松软、困倦、下肢微肿、痰多而黏或稀白、面色淡黄、日黏。在此基础上,痰湿体质的免疫遗传学研发现,痰湿体质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密切相关[4],痰湿体质在糖脂代谢及患病倾向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

2.饮食失节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备急千金要方》也记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者。”《素问•奇病论篇》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说明脾瘅形成的机制由于富贵之人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营养过盛,使脾胃运化功能受损,积热内蕴,化热伤津,加之体力活动减少,形体肥胖,具备了发生消渴病的条件。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糖尿病患者发病前超体重者多达60%—80%。

3.情志致病

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导致的肝气不舒是糖尿病前期的始终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情志失调,损伤脏腑,会引起一系列病变;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压抑,可使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促使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病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有利于恢复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情志创伤是诱发糖耐量异常之因,其机制是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变化。

由上可见,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三方面。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必须经过一个“积累”过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是突然而起的,它必然要经过或短或长的潜伏阶段。并由此引出了“亚疾病”状态,在糖尿病的“潜伏阶段”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观点和中医“治未病”完全类似。

三、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前期的具体应用

1.运动措施

运动方面,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和习惯合理选用不同的运动形式。单纯糖尿病前期体质强壮者可采用跑步、登山、游泳、打球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以运动为主。体质虚弱者可采用太极拳、八段锦等强度较小的活动,运动量不宜太大,可以内养功为主,应注意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现代研究表明,运动能增加机体代谢率,对能源物质特别是糖的需求量增大;运动使肌细胞内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和磷酸化作用加强,促进胰岛素转运,血糖的活性增高,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吸收及糖原合成,有助于降低血糖。

2.饮食预防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控制是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孙思邈是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曾指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与面”,“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可”。唐朝的王焘也提出了要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也不可救”因此在糖尿病前期饮食控制尤为重要。

3.情绪调节

心理方面,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勿使七情太过。针对性给予心理指导,调整心态“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人们情绪要保持乐观,不要去争竞名利,保持一种精神内守的状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脏腑的阴阳气血和顺,自然不会得病。

4.针灸推拿按摩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推拿按摩治疗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细胞调节的作用,多方面和多环节地良性双向调整人体脏腑器官、免疫及内分泌功能,故可用于糖尿病前期干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应该根据具体体质状况和症状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按摩手法、穴位等。选用不同的体针、耳针及腹部推拿手法达到抑制食欲、减肥、养生保健的疗效。自内而外,从宏观到微观改善机体功能.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四、小结

在现代,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脏病和癌症之后的人类第三大疾病死亡原因。其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们认为进一步提高对糖尿病前期的重视程度。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不断加强针对糖尿病前期的医疗和科研工作。通过阻止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化.努力降低糖尿病及其各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无疑是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TaniguchiA,NakaiY,DoiK,eta1.Glucoseeffectsub-typeswithinimpairedglucosetoleranceaminimysis[J].Diabetes1994,43(10):1211-1217.

[2]ByrneMM,SturisJ,SobelRJ,eta1.Elevatedplaspost—cha1lengepredictsdefectsinbeta-cellfunction[J].Physiol,1996,270(4Pt1):E572-579.

[3]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96-195.

[4]王琦.中医体质三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0):65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