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30秒,你能跑多远——地震逃生与学生奔跑能力的联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1

给你30秒,你能跑多远——地震逃生与学生奔跑能力的联想

迟化

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有两个词可能是使用率最高的,一是“地震了”,另一个就是“快跑”。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24岁的教师苟晓超,在三楼教室里,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突然,整栋教学楼开始晃动、颤抖。他几乎是本能地大喊:“同学们,快跑!”北川中学高一(1)班黄川同学在震后日记中写道:“在地震发生时的那一刻,我们的英语老师——何老师紧急喊出了“快跑!快跑!”。

快跑和躲避是人类的保护性反应,这种本能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跑是兼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功能的,而躲避只是被动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地震突然降临,快跑逃离应是第一反应。这一点在英国人阿尼塔·加纳利的科普读物《地震了!快跑!》一书中也得到了证实。他认为,当地震来临之时,无论哪些选择,快跑都是首选。

在地震来临时,时间就是生命,跑得越快,在短时间内逃出的距离越远,生还的机会也就越大,这是一个基本道理。然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跑得快或许只能是脱险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涉及到周围环境(门、走廊、楼梯的宽度、强烈晃动等因素)和人们惊恐心态,以及慌乱的现场等因素影响了出逃效率。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应该先强调快速逃离,有了尽可能多的人在第一时间快速逃离,才能给后面的人减轻负担。这时人们就应该是既快速又有序。因此,我们发挥的速度只能是相对速度,但是从理论上来说,绝对速度越快,相对速度才能越快。然而资料显示,近20年来,我国学生无论是绝对速度还是相对速度能力都明显下降。以10~18岁女生50米跑平均成绩为例,1985年为9秒48;2005年为9秒77。据报道,此次汶川地震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去掉开始纵波(上下晃动)和末尾的轻微晃动以及人们犹豫时间,大约有30秒可供逃生的时间,按30秒计算,1985年我国学生可跑158米;而2005年却只能跑152米。也许会有人认为,在地震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这样的比较似乎显得很幼稚,没有直接意义,但是,它从一个侧面清晰地表明,我国学生把握机会逃离危险的能力着实令人堪忧。无独有偶,就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前几天,我国著名体育学者卢元镇教授于2008年5月6日,在吉林大学体育学院讲学时说:“跑步对青少年健康非常有益,如果一个人一生没有跑步的话,他的一生肯定是不健全的。连这种体验都没有的人是非常不幸的,起码在遇到危险时刻逃命都不能。”不只是跑步速度,地震来临时,综合身体素质也相当重要。此次汶川地震,映秀小学11岁女孩康洁,能从6楼纵身跳下成功自救,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她也就不能逃生后返回救出多名同学和老师。跳楼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选择了跳楼,身体素质就很重要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灾难面前更凸现身体素质的作用了。如果更多的学生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那么逃离危险的系数会更大,面对灾难,我们的担忧会少一些,我们的救援压力也会轻一些。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面对灾难,很多自然与客观的因素是我们无力改变的。但面对灾难我们可以反思,反思有什么是我们能力所及、可以改变却还没有改变的事。在安逸的日常生活里,很多学生觉得体育锻炼只是个人爱好与习惯,也许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有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尤其讨厌跑步。然而在灾难面前,这种素质却关乎生命安危,面对生命,在锻炼身体中的苦与累不是显得微乎其微吗?在部队的训练中有这样一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无论体育锻炼或跑步都不是为了防备地震,但是,当地震来临时,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迅速逃离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