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在架空输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牟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GPS在架空输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牟伟

牟伟

(衡水电力设计有限公司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GPSRTK技术由于其作业距离长,积累误差小,无通视要求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架空输电线路测量人员的重视。本文阐述了RTK技术在架空输电线路测量中应用的优势,并以某变电所工程为例,分析RTK技术在输电线路测量中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关键词:GPS;架空输电线路;测量;应用

GPSRTK技术被应用于架空输电线路的测量后,由于RTK可精准地确定地面点位置,同时能帮助选线人员快速获得优化路径,从而节省了人力、财力与物力,达到节省工程投资的目的。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塔位放样,不仅可减少使用常规仪器为实现全线贯通而造成的砍伐、拆迁的工作量,而且也避免了对植被的破坏,因而受到输电线路测量工作人员的青睐。

一、GPSRTK技术较常规仪器测量的优势

1、不受气候影响。常规仪器作业过程中,受到光线、能见度等影响,在能见度低时,不能作业。而GPSRTK技术不受天气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利用GPS定位测量,除人为因素外,观测可以实现全天候作业。

2、误差积累小。常规仪器作业不可避免的产生误差积累,包括仪器的对中误差、整平误差以及照准误差等。采用RTK测量技术虽然也带有对中杆不完全竖直给定位结果带来误差,但不会造成误差的积累。通过自带手簿的辅助可以快速准确的放样出桩位,每个桩位产生的误差都是测量该桩时独立产生的,不会受到上一测量点误差影响,也不会传导给下一测量点。

3、作业距离长。常规仪器作业半径一般为2km以内,超出作业范围必须搬站、重新定向,而且一般仪器超出1km就会造成成像不清而使作业精度下降。采用GPSRTK技术作业半径可达10km,如果测区内覆盖了VRS(虚拟参考站)和移动(联通)的通讯信号,可采用VRS进行架空输电线路测量,它将不受作业范围的限制。

4、无通视要求。常规仪器数据采集时,需要保证测量仪器与观测点之间的通视,如果不通视则必须砍去庄稼、树木、甚至拆除建筑物,造成巨大浪费。而采用GPSRTK作业,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流动站和流动站之间则不需要通视。

5、受光线影响小。常规仪器在阴雨天、黄昏、黑夜等暗光线时不能作业,而GPSRTK技术未受天气限制,只受卫星分布状态的影响,理论上可实现全天候、全时段作业。

二、测量架空输电线路中GPS的具体应用分析

1、路径方案的确定。GPS实际应用中首先需进行路径方案的确定,结合实际测量情况,确定主要需通过室内与现场勘测两个步骤。其中以室内为主的测量通常集中在地形图中进行,将测量线路起止点在图中进行标出,而线路所经过的建筑、河流等都要求在地图中体现出来,最后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进行路径方案的确定。一般利用地形图所选出的方案可能存在多种,需采取一定的验证方式,此时涉及到现场勘测内容。该过程主要利用测量仪器对重点地段进行查看,如拥挤地段或大跨越地段等。完成勘测后结合地形图进行线路转角位置、交叉跨越位置的分析,并在地形图中完成路径的标注。通常在方案确定时需考虑到经济技术成本问题,确保线路测量能获取更多的投资回报。

2、定线测量。方案确定后,要求做好定线测量工作,主要根据选线内容通过测量仪器的应用对转角位置、线路方向等进行测定。测定过程中,可采用直接定线的方式,但在障碍物过多的情况下便需引入间接定线的方式。传统选线定线中多以全站仪为主,一旦线路测定涉及城区或山区将存在通视条件差等问题,无法取得准确的测定效果。对此便引入GPS技术,在选线定线中的应用原理主要表现在参考点处进行GPS接收机的设置,对已知点坐标系的坐标进行测量,此时结合RTK中的参数模块进行相关参数的确定,这样能完成定线测量的过程。GPS应用中主要以三维坐标为主,结合假定坐标值与其他测量数据可有效判断线路所处地形条件。

3、测量高差与桩间距。在完成选线定线的基础上便需确定直线桩。通常GPS技术应用下,要求直线桩的设置应保证能满足测量交叉跨越、平断面、高差以及桩间距等要求。同时,需注意桩间距,在地形条件限制下,要求保证距离控制在400m范围内。然后结合GPS采集的数据进行装坐标的确定,在转角桩、直线桩保持同一水平的情况下,结合平断面图的测量结果便可完成直线桩的敲订。

4、平断面测量与绘制。测量架空输电线路中关于平断面的测量,主要目标在于利用平面与断面测量图表示输电线路测量结果。其中输电线路在断面测量时,可细化为风偏、中线以及边线等三方面的断面测量。其中风偏又可理解为横断面,是垂直于线路的地表剖面,中线又可称为桩连线,主要指以线路导线方向为主的剖面,而边线中的剖面主要以高侧边的导线为主。例如:在某工程输电线路测量中,其进行平面与断面测量时,选择全站仪的应用并引入GPS技术,其中针对边现房主要利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得出相关的如斜距信息、水平角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图形的绘制。而许多跨河流或公路的线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条件,则需通过GPS技术将其中的偏距、累距等信息进行测量。最后结合全站仪测量的高程数据以及GPS测量信息完成平断面图的绘制,只需根据图形便可分析线路测量中涉及的交叉跨越、桩位以及地形特征等信息,为后续设计杆塔提供必要的参考内容。

5、杆塔设计与线路复测工作。关于杆塔设计内容,主要需考虑档距问题,以往设计中对于较小的档距可直接利用全站仪,但在较差情况较多且档距较大的情况下,全站仪将无法完成杆塔的定位工作。对此便引入GPS技术,其只需保证能够对4颗或5颗卫星信号进行接收,便能进行杆塔的准确定位,为杆塔设计提供重要信息。另外,在线路复测方面,GPS的应用更不容忽视。复测中要求进行参考站的架设工作,依据相关平断面图、定位信息等完成桩位、线路杆位等方面的复测,但需注意参考站复测中可测量的范围需保证在16km,避免测定的数据出现误差。若复测中发现存有异议,应及时与设计人员交流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测量架空输电线路中应用GPS技术,是解决全站仪等测量难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正视GPS技术的原理,从路径方案的选择、定线选线、桩问距测量、平断面测量以及杆塔设计与线路复测等方面发挥GPS技术的优势,以此为测量输电线路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马驰.GPS在架空输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

[2]吕健春.GPS技术在架空输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电力教育,2017,(24):124-125.

[3]冯锋.探析GPS在架空输配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产品,2017,(2):79-81.

作者简介:

牟伟;出生年月日:1966.04.01:性别:男;学历: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单位:衡水电力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