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校企合作在高职本科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论新时期校企合作在高职本科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意义

李福军

李福军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取得学历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也是社会的需要。“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学历教育的基本特征。本文以高职本科试点院校——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例,就如何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就业准入制度,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高职本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本科“双证书”制度

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意见》强调,要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使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让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直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新时期高职本科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一、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执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双证书”制度是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理想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2014年12月4日,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双证书”制度的推行途径和方式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经过近20年的改革探索,我国的资格认证制度初步完成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形态的转轨,实现了由企业内部考核向国家法律法规指导下社会化管理体制的转型,并正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职业能力导向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且和其他管理制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正成为就业的通行证。

但目前“双证书”制度推行中仍存在认证标准不统一,证书管理混乱,认证形式单一,培训、认证与就业脱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等诸多问题。职业资格认证领域,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过多的同时,此起彼伏的“考证”乱象也催生了“灰色产业链”。有些培训机构挂靠名校名企招揽学员,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但收取高额学费后却并不兑现承诺。有些行业自行组织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自主命题考试,协会会员企业内部形成“默契”,只招收“考试合格”的求职者,又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职业资格考核”。有些“证书”并未纳入工商、教育部门的管理范畴,但又实实在在地成为重要的职场筹码,“管理缺位、证书金贵”,为“假证”、“代考”等留下了灰色空间。追随“考证热”的青年学生不仅要取得高学历,还要去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手上拿着一大把证,可就是找不到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保证从业者素质的重要举措,是保证职业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各层面应该高度认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保证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严肃性。确保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就要改革传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按照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切实解决和扭转高职本科院校基础理论课比重过大、职业特色不鲜明、校企合作不紧密等问题。

二、校企合作在高职本科院校学生“双证制”推广中的意义

过去,我国的“双证书”制度主要面向各类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毕(结)业生。根据教育部、人事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规定:全社会所有的大中专及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必须具备“双证”,否则视为不合格的毕业生。而高职本科作为试点,对“双证书”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但笔者认为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引入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提升“双证书”的含金量。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实施高职本科试点的实践探索中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从职业资格认证内涵入手,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在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因培养目标不同,高职本科校企合作的要求与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普通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有较大的区别。一般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更偏向于“行”。而高职本科院校要求的是“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生首先也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同时又可以是生产第一线最基层的管理者,要求学生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普通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学术、研究性的科学创新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在高职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组成中,除了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等专业能力外,还应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即在“行”的基础上有“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可以实现或部分实现高职本科院校学生除了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等专业能力外的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提升。

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显得至关重要。要通过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等,发挥高职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甚至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高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要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使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让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直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在高职本科院校学生“双证书”制度推广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的无缝链接,人才需求与供给直接见面,打破了职教人才培养学院式的封闭传统,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名校与名企的综合集成,使企业行业由被动的接受人才培养的结果转变为主动与高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共同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形成良性循环。在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中,要引入企业方的指导教师,克服单纯学习技能的观点,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新时期职业资格证书推广中,应当由政府出台政策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必须在企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后再参加相应职业资格的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保证了职业资格证书的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匹配,同时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打破了企业以学历证书作为用人的主要依据,并不完全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录用人才的条件的格局。在不断提高证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了证书的认可度,增强了证书对社会、企业、学生的吸引力,最终实现了毕业生素质与就业岗位需求间的有机结合,通过学习获得职业资格,也获得了方便的就业途径,避免了高职本科院校毕业生因为缺乏工作经历就业难的问题。

以笔者供职的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例,该学院是云南省三所“高职本科试点院校”之一,是云南省“专升本”人才培养基地和云南省中等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学院在校政、校企、校校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形成了国内有影响、省内领先的集研究生及本科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学院以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应用研究型高职本科学院为发展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构建了以职业教育、初等教育、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学院采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等办学模式,通过共建与联合的开放办学机制,积极拓展各类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领域,充分利用已有的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为云南省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彰显办学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院建立了设备总价值1200万元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与40余家企业、中等职业学校、小学和幼儿园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高职本科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设有管乐团、合唱团、舞蹈队等,还成立了十余个学生社团,通过“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三个抓手,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学院下辖的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站是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专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的定点机构,为本科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鼓励引导,促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从“应试化”转型为“应用化”,从而实现了98%以上的学生持有“双证书”,就业率达到97%以上。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而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以产业或专业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在目前高职本科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提高就业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李福军(1972—),男,白族,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和职业资格认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