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妇女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孕晚期妇女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李健

李健

(太仓市沙溪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太仓215421)

【摘要】目的:了解孕晚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165例孕晚期妇女(孕周:>35周)、122例孕早期妇女(孕周:<13周)和36例健康非孕妇女血浆中的PT、APTT、TT、FIB,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非孕组相比,孕晚期组PT、APTT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早期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进入孕晚期阶段后血液趋于高凝状态,及时掌握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对于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避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孕晚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195-01

正常妊娠过程中,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至妊娠晚期孕妇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逐渐达到高峰,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活性代偿性升高,因而,孕妇的血液呈生理性高凝状态[1]。为进一步了解孕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发生的变化,本文对165例孕晚期孕妇、133例孕早期孕妇和35例健康非孕妇女的PT、APTT、TT、FIB值进行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及门诊健康孕产妇,其中孕周>35周为孕晚期组165例,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9.6±1.3)岁;孕周<13周为孕早期组122例,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8.3±1.6)岁;健康非孕组36例,来自本院门诊健康非孕妇女,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9.5±1.5)岁。所有受检者均查体正常,无心、肺、肾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

1.2标本采集

所有受检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1.8mL于枸橼酸钠(109mol/L)真空管中,立即颠倒混匀,同时避免气泡产生,充分抗凝后以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提取合格血浆(无脂血、溶血及黄疸)在室温2h内检测完成。

1.3仪器与方法

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及其配套的质控品和试剂,采用血浆凝固法,分别对质控和受检血浆中的PT、APTT、TT、FIB进行测定,每项质控结果都在质控范围内。

1.4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孕晚期组与健康非孕组比较,PT、APTT、TT明显减小,FIB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组与健康非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

表各组人群凝血指标测定结果(x-±s)

注:与健康非孕组比较,△P<0.05

3.讨论

正常机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在妊娠期,高凝状态是孕晚期妇女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产后止血的重要机制,但是这种状态又会导致一系列的产科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剥离、胎盘梗死、DIC、反复流产、早产、死胎等,严重威胁产妇和胎儿安全[2]。

凝血功能检测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方法。在常用四项检测指标中,PT是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常用过筛指标,主要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水平;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常用过筛指标,主要反映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水平;TT主要反映血浆中肝素和肝素类物质的水平;FIB即凝血因子Ⅰ,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它是提示机体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3-4]。

本实验结果表明,孕早期组与健康非孕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组与健康非孕组对比,发现PT、APTT、TT结果均低于健康非孕组,而FIB结果高于健康非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部分报道略有差异[5-7]。显示孕晚期组血液已处于高凝状态,这与妊娠期多种凝血因子增加有关,TT的缩短可能与纤溶活动有关。而FIB升高一方面是由于孕妇自身需要而生理性合成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减少,纤溶活性降低所致。适度的高凝状态可以为孕妇产时和产后有效止血提供大量的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孕期中如果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病因,血液的高凝状态更趋于严重[8]。使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间的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凝血功能异常,从而诱发DIC,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激活纤溶系统,使血液转变为低凝状态,出血倾向增加,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的安全[9]。

综上所述,妊娠妇女的凝血功能随着怀孕周期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孕晚期妇女血液出现的高凝状态,既是一种生理性保护,也存在发生DIC的高风险性。凝血功能的检测,尤其是做好孕晚期妇女凝血状态的动态监测,对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和凝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勇,霍梅,徐宏斌.几种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在妊高征患者血中的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01,7(2):73-74.

[2]唐叔稳.妊娠期血液高凝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3(1):60-61.

[3]贺航咏,杨媛华.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08,43(1):15-17.

[4]孙进学,李丽,丁良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5):490-491,496.

[5]陈建勋.晚期孕妇血凝三项和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及临床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3):319.

[6]张春龙.临产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微循环杂志,2004,(14)4:77.

[7]裘晓春.31例临产产妇血浆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统计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3,21(4):295-304.

[8]曹兰琴,刘惠宁.妊娠足月分娩并发迟发性羊水栓塞1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3):113.

[9]鲁力,彭必燕,李梅等.贵阳市1008例妊娠晚期妇女全血细胞参数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1):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