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昉、方文交游考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3

邢昉、方文交游考略

田维昶

邢昉(1590——1653),字孟贞,一字石湖。江苏高淳人,明诸生。诗人生当明末,朝政日非,党派之争激烈;苛捐杂税,灾祸频仍,农民革命风起云涌。加之,诗人数困场屋,功名失意,不善经营,生计日促、有时飨餐不继。诗人于崇祯五年(1632年)乡试被斥后,愤而走笔作《太狂篇》以明志。于是摒弃功名,往来荆楚吴越间,遍历名山大川,以陶冶性情,凡有触发,一一寓之于诗篇。与所交游者,均为较有骨气的名士。其中方文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安徽桐城人,明诸生。方文一生,遭遇坎坷。早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无子。为了生计,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方文崇尚气节,不与清廷合作,每年三月十九日他都要作诗怀念崇祯帝。方文从青年时期就离家出游,交游极广,

与许多遗民诗人都有往来。这些人是拒不食清粟的,他们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严夷之大防的思想对方文的人生甚至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这样的身世背景,让方文与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邢孟贞一拍即合,二人旨趣相投,酬唱往来极为频繁,关系非同寻常。本文拟从邢昉、方文的大量唱和诗文入手,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力求较为完整地再现二人的交游历程。

一、交游背景

据现有文献资料来看,邢昉、方文二人交游最早始于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此时邢昉四十七岁,已近知天命之年。而方文此时方二十五岁,二人的年龄虽悬殊二十三岁之多,可是他们后来结下的深厚友情却超越了年轮的限制,在明清之际的文坛上留下了一段佳话。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亲密无间的忘年之交呢?我们需要对二人的身世背景作一番考察,方能找出其中的缘由。

清人郑方坤的《国朝耆献类征》①卷四二八记载:

邢昉字孟贞.....少日为诸生有名,明末社事大兴,淮服江表之间,孟贞实为职志。.....明社既屋,敦蛊上履二之弟,伏处湖滨,谢去举业,不事泉明之柳。.....最工诗,五言清真古澹,从韦柳门庭中来,陈仲玑谓孟贞诗无一畅怀语,如读孟郊东野集令人不欢。.....王阮亭尤最所称赏,怅未及友其人,官祭酒时,乡人李某注令高淳,特嘱访其后人,李至,问之则老妻稚孙,茕茕孤寡,饘粥恒苦不给,李脱赠三百金为置腴田百亩,俾免饥寒,而其家竟不知谁为为之。

邢昉一生贫困潦倒,五入南闱,皆落第不售。其曾祖符,祖尚宾,父一淳,都是弱冠进学,以诗文名于世,而科场上俱不得意,且皆不到中年就已夭逝,诗人十二岁时就失去父亲,所以邢昉在《拜墓》诗中写道:“高曾以下无中寿,俎豆之间见赤贫。”出生于这样一个五世青衿、地位低微、生活贫贱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对诗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邢昉好友顾梦游在给他的诗集作的序言中坦言:“生平不慕荣利,不问生产,不屑借交游以博名誉。落穆踽凉,多否少可。.....性刚卞,一语不合见色拂衣耻为俯仰,故终身无所遇,穷贱以老。”明亡后,他更是耻于与新王朝为伍,隐居石臼湖畔。

方文虽比邢昉年少二十余岁,然而他们的人生经历却颇为相似。方文幼失父怙,承教于妇翁左光斗。早年与方以智、钱澄之辈结文社,论学赋诗、谈兵说剑,遥与复社、几社应和。崇祯十七年,闻北都之变,弃举子业,甘心隐遁。南都继亡,放废不自绳检,卖卜江湖,自号明农,守穷抱拙,与世寡合。顺治十三年罹家难,避走燕蓟,南返后卜筑金陵,复时时出游。所作皆呕心沥血所得,自成一家,潘江称之为“嵞山体”。推崇陶潜、杜甫、白居易,诗歌记写乱离悲愤,得老杜沉郁顿挫之致;自然浑成,有陶潜之真趣;天真烂漫,触手成妙,近于白诗。

邢、方二人的身世背景是何等的相似,他们的文学主张以及诗歌的取法对象,也是不谋而合。他们同处乱世,皆因性格耿介、守穷抱拙,而鲜为世人所理解。他们的诗学主张皆取法唐朝,有着一样的志趣。正是如此,二人才有后来十多年的密切往来。

二、交游历程

方文与邢昉交往非常密切,《嵞山集》卷四中有“孤生兄弟鲜,二仲即天亲”②的诗句,其中“二仲”指的就是邢昉和顾梦游。二人最早结识始于崇祯九年丙子(1636),是年秋顾梦游、邢昉、方文、葛一龙、史玄等数十人结社秦淮,此时方文二十五岁。据邢昉门人汤之孙《邢孟贞先生年谱》③记载:

九年丙子,年四十七。与江宁顾与治、桐城方尔止、震泽葛震父、姑苏杨曰补、吴江史弱翁、四明薛千仞数十人结社秦淮。时谭友夏北上,过金陵,同唱咏邹满字积霞阁。

崇祯十年丁丑(1637),邢、方等人俱在金陵结社唱和赋诗。中秋过后,邢昉应杨文骢之请赴华亭幕府,方文送别。《石臼前集》卷五《别方尔止之云间》:

丹阳郭外水漫漫,古渡停桡月已残。树色渐凋吴苑绿,砧声初隔泖云寒。三江鸿雁愁中落,九日茱萸海上看。别后逢人询世难,思君惟有泪阑干。

从邢昉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邢、方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思君惟有泪阑干”值此离别之际,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方文游历云间,拜访邢昉,两人有诗往来。《嵞山集》卷四中有《云间访邢孟贞》一诗:

道逢杨德祖,江草寄微情。独鹤归何暮,双鱼全未烹。

清帆随月上,苦思向潮生。欲抱成连瑟,从君海峤行。

七月,因方文要返回桐城,故辞别邢昉、陈子龙、杨文骢等诸友。其《嵞山集》卷十二《云间别邢孟贞》:“如何又逐秋风去,白草黄花总断肠。”邢昉《石臼前集》卷三《海云歌送方尔止由云间返白下》:“酌酒与君勿呜咽,古来才大转愁绝。前年避地长干居,一回又向江门别。”

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十月,马守应攻打桐城,方文、方以智等前往驰援,邢昉闻讯,有诗寄怀。《石臼前集》卷五《七月与方尔止别吴淞,抵白门,尔止已还皖,闻流寇再犯桐,意其或在围中,赋此寄怀》:

十年蚩尤暗紫薇,大江南北羽书飞。书生挥泪援桴起,幕府谈兵借箸稀。谩讶诸君皆劲卒,知应长啸却重围。皖公山下残冬夜,燧火遥惊卧铁衣。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邢昉、方文等人于金陵结求社。(注:此求社为诗社,求者,求友也。)邢昉《石臼前集》卷五《立春前一日求社始集》注云:“庚辰,同尔止作。”又云:“怀人不远清溪水,作赋还登幕府山。”

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方文赴庐州兵备蔡如蘅幕,邢昉等作诗送别。《石臼前集》卷五《送尔止赴蔡观察庐江幕》:“湘汉频年经百战,潜庐何日解重围。周郎自古称英妙,方叔于今尚布衣。”同年夏,方文因抱负难以施展,欲辞幕府,与邢昉等有诗书往来,述失意之境况。《石臼前集》卷二《适东瓯寄尔止庐江幕中》:“君报济时策,极目忧狂澜。戎车指庐霍,幕中乃交欢。腰下无寸绶,白首成功难。”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邢昉旅居宣城,方、邢二人互寄诗歌以诉兵戈遍地、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甚是悲凉。《嵞山集》卷四《寄怀邢孟贞》其一:“我行严子濑,君上谢公楼。......处处兵戈满,何人遂雅游。”《石臼前集》卷三《寄方尔止钱塘》:“今年我客陵阳山,君去钱塘犹未还。......天地纵横遍豺狼,我曹空逐枯蓬根。”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八月,邢母赵孺人去世,居母丧。方文前往高淳吊唁,且欲与邢昉偕隐石臼湖畔。《嵞山集》卷四《石臼湖访邢孟贞》一诗:

贫交将一纪,今始到君家。饭煮新春谷,泉烹自焙茶。

卜邻求板屋,安隐寄渔查。况有田堪典,双驱黄犊车。

《石臼前集》卷二《甲申秋,尔止唁予庐居,有诗见遗,寝苫痛定,始追酬之》:“君愿此卜邻,偃息长川湄。窃恐板荡日,江埛未安夷。”

他们的交往将近十二年,方文这次却是第一次到邢昉家,受到了好友的热情招待。是年冬,邢、方同舟经三山到金陵。《嵞山集》卷四有《舟次三山》一诗:

泊泊岁将暮,言归尚未能。乡园翻是客,兴味果如僧。

峰霁晚天雪,沙明夜舫灯。好风求半日,便许到金陵。

邢昉《石臼后集》卷三中也有《岁暮归里与尔止同舟过三山作》一诗:

三江三度过,此度旅人归。话向同舟客,寒添入楚衣。

雨深孤港路,腊尽故园扉,娇女车阳泪,千行待一挥。

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漂泊在外,在岁暮之时终于可以回到家中团聚。

顺治二年乙酉(1645),史玄、方文、邢昉、潘陆招等共集徐旻若小园赋诗。可见《嵞山集》卷六《潘江如招同邢孟贞、史弱翁、徐掌文集徐旻若宅有作》、《石臼后集》卷一《同弱翁、尔止、江如集徐旻若小园》。是年三月十五日,杨文骢置酒金山寺,邀邢昉、方文、万寿祺等小集赋诗。邢昉《石臼后集》卷三《三月十五日夜,龙友置酒金山寺,同万年少、方尔止作二首》其二:“持杯劝万楚,把钓拉方干。莫谩凭栏久,心伤北望残。”十九日,邢昉、方文、杨文骢等白衣缟冠,于北固山上哭祭崇祯皇帝,甚是凄凉。《嵞山集》卷一《三月十九日作》注云:“时在京口,与邢昉、史玄、潘陆、钱邦寅、范景仁登北固山拜哭。”三月下旬,邢昉、方文、万寿祺等人共集戴公园,分韵赋诗。见《石臼后集》卷三《同万年少、程穆倩、范小范、方尔止、邬沂公、潘江如、钱驭少集戴公园,得沙村二字》。五月初,战事日急,邢昉归里,方文随杨文骢行军苏州。《石臼后集》卷一《京口乱后归里》:“遄归今已晚,锋镝始惊奔。”汤之孙《邢孟贞先生年谱》:“五月北师渡江,避兵归里。寄之孙札云:生还差慰,生理茫然,囊橐萧条,不免饥寒矣。”

顺治三年丙戌(1646)七月,方文避难归里过金陵,与邢昉、顾梦游等相晤。《嵞山集》卷四《白门晤邢孟贞、顾与治》其二:“怀人还旧国,举国属新秋。”邢昉《石臼后集》卷三《尔止毗陵还,以诗见贻,次韵答之二首》其一:“牢落还相聚,风尘满眼昏。”

顺治四年丁亥(1647)四月,方文过高淳造访邢昉,并劝说其早日刻诗集,邢昉遥有寄诗。见邢昉《石臼后集》卷四《闻方尔止来余邑访丁令君不及,因寄》:

四月残莺啼树头,君来几日此淹留。......遥知一棹又西去,空向湖烟结旅愁。

又《嵞山集》卷十《寄怀邢孟贞》:

孟夏访君邑,君先去秣陵。......虽居观察署,只似苦吟僧。......所惜老将至,其书布未曾。亟谋梨枣事,岁月莫因仍。

注:汤之孙《邢孟贞先生年谱》:“顺治四年复居王子京署中。选《明二十家诗集》,定宋梅圣俞、朱元晦五言古诗。”

顺治五年戊子(1648),方文穷居京口,以卖卜为生。后病困白下,计无所出,邢昉向他介绍了邑令崔正谊。除夕,方文至高淳,受到崔正谊的热情招待。见《石臼后集》卷三《岁暮归里,与尔止同舟过三山作》:“话向同舟客,寒添入楚衣。雨深孤港路,腊尽故园扉。”

又《嵞山集》卷一《四令君诗》诗序:

戊子冬,病困白下,计无所出。友人邢孟贞言其邑令崔正谊,数问予盍往谒之,不得已附孟贞舟至高淳,已除夕矣。崔闻予至,趋驾见枉,握手殷殷,道十五年相慕之意。

由此可见,中年时期的方文格外的贫困,异常凄凉。在好友邢昉的相助下,结识高淳令崔正谊,方解无以为生的窘况。

顺治六年己丑(1649),方文重返石臼湖,元宵节与邢氏诸子观灯月下。在《嵞山集》卷五和卷一中分别有《元宵同邢氏诸子观灯月下》和《石臼湖赠邢孟贞兄弟》诗。

是年邢昉去白门,方文曾送之郊外,《嵞山集》卷一中有《邢孟贞复去白门予送之郊外赋此》。

此后方文在李溉林的帮助下移居太湖,复又四处游历,和邢昉相见亦少,但彼此时常把曾经的那份深厚友情发而为诗,如《嵞山集》卷七中有《寄怀邢孟贞石臼》。方文晚年穷居芜湖,与邢昉尚有书信往来,如《石臼前集》卷三中有《得方尔止书以医卜客鸠兹因寄二首》,鸠兹即现在的芜湖,方文即病卒于此。邢、方二人性格耿介,入清不仕,对大明王朝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同属明遗民的典型。相似的人生经历,以及共同的文学爱好,最终使他们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通过他们的交游历程,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士人关切现实、关注民生疾苦的爱国心态,以及在文学上走出前人窠臼,开创一代风气的积极努力,这为清代文学的最后繁荣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邢昉撰《石臼集》南京图书馆藏光绪十八年重刻本

[2]方文撰《嵞山集》南京图书馆藏康熙王概刻本

[3]方文撰《嵞山续集》南京图书馆藏康熙王概刻本

[4]李恒辑《国朝耆献类徴初编》广陵书社,2007年

[5]孙静庵撰《明遗民录》民国元年铅印本

[6]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7]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清】郑方坤《国朝耆献类征》,广陵书社,第12063页

②【清】方文《嵞山集》卷四,第221页

③【清】邢昉《石臼集》,乾隆辛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