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修辞对日常交际的影响和启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浅谈修辞对日常交际的影响和启发

冯志英

◎冯志英

(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山西太原030006)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66-01

摘要:修辞是人们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时,修辞学要求人们在内容、形式上都要体现美的内涵。同时在当今新的信息交流形式中,如手机文化,修辞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关键字:修辞;交际;手机文化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对于人们日常交际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管是人际之间的对话,还是以文字形式进行的沟通,理性思维要求人们将修辞学的知识与规律应用其中。

陆机的《文赋》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也就是说作品的产生经历着“由物而意,由文而意”这样的过程。如果说“物”是指客观事物,“意”是思想内容,“文”是语言形式,那么“意”与“物”就是人们的一个认知过程,而“意”与“文”就涉及到修辞论的问题了。“文不逮意”也就意味着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的修辞的困境。人们的话语总是以“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为极致,追求着“文”与“意”的完美统一,以达到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需要修辞的加入,只有修辞做到合适、合时、合宜,才能尽量地减少“文不逮意”的可能,来减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遇。

在人们交流的过程中,人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尽可能的表达完整的内容,同时也要求讲究表达的效果,力求话语(文章)能够适切地传情达意,并使人感到舒适,产生美感。这样,话语写作本身也就总带有一定的美学要求。因此,写说者与听读者之间不但有着交流思想、心情、情绪的交际关系,而且,同时也对交际所使用的语言(话语文章)也就有了审美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美正是表达效果的美学表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里说:“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景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的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这里揭示了研究语言美的一条基本原理,那就是:语文表达形式,要适合思想内容,切应题旨情景,要想做到这些要求就需要使用修辞,修辞应用的恰当,就会产生美。按照陈望道先生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修辞,就是语言美的创造!当然在不同的领域里所呈现出来的修辞现象,有着不同的美学要求和美学表现。语言美遍布与语言使用的一切领域,不过在各个领域里语言美的要求和表现有各自的特点。有些领域要求语言要有伦理美,比如说公益广告中的语言;有些领域要求语言要有规范美,比如说公文事务语体、科技语体等;有些领域却要求语言要有艺术美,比如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修辞效果的角度上看,多层次多角度的探求语言美,深入研究语言使用中美的规律,是修辞学交际使用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表达适切,才能使人产生美感,而只有产生美感才能使适切达到最佳的高度!

修辞的美要求话语文章做到“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这里说的感心、感耳、感目,就是说写者所想要的效果,这种效果是由意美、音美、形美来构质的。

修辞也需要技巧,或比喻,或排比,或拟人,但是笔者更想说的是修辞中的感情技巧。如何用修辞手法将说写者的感情情绪表达出来,是每个人所要深思熟虑的。笔者认为,在情感喷薄而出之前必要的铺排是不可或缺的。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总会遇到看到“之、乎、者、也、亦、哉、而”等类似的虚字。他们不仅仅在句子结构中起着语法作用,而且在传达作者的情感、描摹人物的神态、创造语言的韵律美等方面具有丰富多彩的修辞功能。比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有一句:“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其中的“而”字之用,若用文法绳之,则为转折连词;而以修辞观之,则会发现有语音的延宕之感,显现出了作者笔力之后的神情,把韩愈“未老先衰”的哀伤细腻地流露出来,这里的“而”字在文法上是可以省略的,但于修辞来说却是万万不能删减!虚词的修辞功能主要表现在语音的调节方面。“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袁仁林《虚字说》)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具体的语音调节,才能使没有实际语义价值的虚字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价值,从而使得一定的思想意义的表达更有深度和力度。所以,刘大櫆说“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论文偶记》)。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大量的使用虚字,而是通过这样的例子,启发人们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情绪时,可以通过一种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将情绪积蓄到一定的度之后,才一语点破,这样会收到别样的表达效果,这与中国传统的语言习惯也是一脉相承的。诚然,不是所有的表达都适合含蓄铺排,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短信交流的方式,就需要做到言简意赅,直白简明。笔者在这里所强调的含蓄蕴藉是应用于特定的情景之下的。

修辞是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我们发现当今时下的某些领域却脱离了修辞的制约,他们有着时尚的外壳,受到了一大批使用者的青睐,却丢失了人们交际中最基本的交际原则。比如人们所使用的手机短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无法否认手机短信带给人类的便捷,也无法否认手机文化在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功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手机文化已经显现的弊端和缺陷,他们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交流的文化层次。不管是节日祝福短信,还是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我们总能发现那些流俗的影子,尤其是文字形式的手机文化,这种现象更加令人堪忧。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手机文学的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资源高速传播的时代,手机文化已近占据了当今大众的精神层面的重要位置,因此手机文化的精神层次的高度、精神素质的厚度也就不得不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可悲的是,手机文化没有像古代的文学形式那样成为人们陶冶身心洗涤灵魂的泉水,而是流于媚俗,浇薄了大众的精神质地。很大一部分的手机文化成为了产品,一种可以量化的商品。“把精神作为文化,把文化作为产品,把产品作为金钱”,这条精神文化的流水线的存在和发展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是一个社会精神文化活动的全部内容。我们应该将修辞中美的意指和方向扣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时代的新的文学形式得到更为健康地发展。我们应该叩其两端:一端是精神创造的源头,那还应该是民族与个人的质朴蕴藉的心灵;一端是精神生产的收益,那不只是会计账目上的一串数字,还应当是人性的丰富与提升。如果精神生产仅仅限于“高科技的制作”,如果精神消费的目的仅仅限于“身体的享乐”,如果精神市场的核算仅仅限于“货币的增殖”,如果经济利益的攫取总是凌驾于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么,所谓的“人类末日”恐怕真的也就不远了。而且,那还是爱因斯坦曾经警告过的那种“末日”:人类还没有灭亡,但是人心已经死去。

修辞的发展正如我们皮肤的纹理一般,他应该是遍布每个角落的,应该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的始终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字话语的交际中看到更为深厚的民族的灵魂与精神!

参考文献:

[1]《2005年文学批评新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中国当代文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04卷)》,作家出版社,2004。

[4]《修辞论稿》,陈光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