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亮王东李东儒周鹏

张亮王东李东儒周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211000)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诊疗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手术组与非超早期手术组。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随访ADL评分超早期手术组要好于非超早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尽早采取手术,对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显著帮助。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

【中图分类号】R7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227-02

脑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其致死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中位居首位。以往的文献报道,及早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是提高脑出血患者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是神经外科医师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3.2岁。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并经CT或MRI确诊,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史3~30年,其中术前浅昏迷24例,中度昏迷8例,深昏迷2例。参照张蕴增、王忠诚提出的手术适应症及家属意愿将34例患者分为超早期手术组与非超早期手术组,即:发病至手术时间<8h为A组(1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8h为B组(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昏迷程度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手术方法采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根据血肿部位切开头皮咬除颅骨3cm直径大小骨窗,剪开硬脑膜,穿刺证实后切开脑组织,良好照明下由浅入深缓慢吸出血肿。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仍高者,采取扩大骨窗减压,对破入脑室者行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辅以尿激酶冲洗引流术。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全组疗效评估按优:神志清醒,四肢活动好,神经系统检查基本正常;良:神志清醒,有偏瘫症;差:死亡。对存活病例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患者生存质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估结果(表1)。

表1三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估比较[n(%)]

两组比较,x2=8.214,p<0.05

3讨论

目前单纯药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尚无突破性进展,还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效果因选择的病例不同,影响疗效因素多,差异也很大。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在出血早期患者神志不清,生命体征紊乱,此时手术死亡率高,多在2~3d急性期后病情稳定再手术。据研究发现脑出血后20~30min脑血肿形成,6~7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开始发生变性、出血、坏死,随着时间的延长,脑损害范围逐渐扩大,颅内压力逐渐增高,病人的症状随之恶化。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早期甚至超早期手术,即在发病后7h内手术,既可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又可使脑组织蒙受的继发性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本研究中,虽然不同手术时机的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评价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随访期内A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尽早采取手术,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冰.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7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18):2212-2213.

[2]张蕴增,黄汉辉,樊丰势,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0,6(4),287.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

[4]章美娟,周小军,袁兆康等.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106-2108.

[5]邓平,吴晓牧.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0,4(4):26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