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β-GT、AT-III、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β-GT、AT-III、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刘菊1白光辉2梅峰2罗朋立2

刘菊1白光辉2梅峰2罗朋立2

(1青海大学医学院810000;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本文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β-GT、AT-III、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就三者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高脂、低容、感染、及使用激素等因素处于高凝状态,研究β-GT、AT-III、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为临床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提供依据。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β-GTAT-IIID-二聚体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6-0049-02

1肾病综合征

肾病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简称肾综,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肾病综合征不是一独立性疾病,而是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症候群。肾病综合征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NS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血栓,急性肾功能衰竭,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等,其中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急症,病因较为复杂,一般认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栓形成,主要由高凝状态、高脂、低容、及感染所致[1,2]。另外肾内微血管栓塞也是一重要因素,因此明确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及早应该抗凝药物,对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血栓栓塞症,尤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NS的常见并发症[3,4],轻者影响患者治疗效果,重者往往危及生命。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及深入,早期预防血栓形成及有效治疗是临床上防止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并发症的需要,如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必然会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使原有的肾脏疾病逐渐加重,甚至发展成终末期肾衰。

另外有研究显示,NS患者血栓的发生率与原发疾病种类有关:膜性肾病(MN)高达60%[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微小病变(MCD)为17.5%-28.6%[5,6]。还有研究报道,NS患者血液大分子凝血因子增加,而抗凝物质变化不一[7]。

2血栓球蛋白

血浆中血栓球蛋白(β-TG)为由血小板α颗粒合成并分泌的一种血小板特异性蛋白质,当血小板被激活时,由α颗粒中释放入血,导致血浆中含量增高。有研究发现:β-TG和血小板凝血因子4(PF4)是从血小板α颗粒释放出来的两种特异蛋白质,它们的血浆水平测定比血小板聚集性更能敏感、准确地反映体内血小板活性状态。PF4反映血小板的释放功能,PF4增加可减少活性氧造成的血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还能降低内皮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的抗凝作用,使血小板聚集。PF4减少降低了血小板聚集能力,减少了形成血栓的可能[8]。

2.1β-TG的临床意义

β-TG是反映血小板被激活的检验指标,β-TG为血小板α颗粒的内含物,可以随血小板的激活而释放人血,正常人血浆中含量甚微,其增高反映了血小板聚集性的增强[9,10]。

3抗凝血酶III

抗凝血酶-III(AT-III)是一种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由425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糖蛋白,其分子量为58000,有肝素结合部位和凝血酶结合部位,为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它是血浆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之一,约占血浆凝血活酶70%左右,AT-Ⅲ对抗凝活性作用很大,常以1:1方式与凝血因子结合,对凝血酶的抑制主要靠它来实现,当它的生成减少或消耗增多时均可促进血栓形成[11],AT-III的检测可用于评估受检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的可能[12],临床上有血栓形成倾向者均应进行AT-III检测[13]。

3.1AT-III的生理学作用

AT-III的生理学作用是在肝素的介导下可与活化的凝血因子Ⅱ、VII、IX、Ⅹ活活化中心的丝蛋白残基结合而使其灭活。肝素可以与AT-III的赖氨酸残基形成复合物从而加速AT-III对凝血酶的灭活。此外,AT-III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抑制作用。AT-III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凝血酶的活性强弱,其水平降低可发生血栓或DIC。因此AT-III的水平对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Wygledowska[14]通过对58名NS儿童与50名健康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AT-III在NS的发作期显著降低,而在进展期和恢复期逐渐升高;使用激素后72hNS临床和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而AT-III已开始升高;AT-III可能参与了抗炎、抑制局部和全身性凝血等过程。在治疗早期显著升高的AT-III可能有助于抑制NS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3.2AT-III的临床意义

大量研究证明,肾病综合征患者常易合并高凝状态,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抗凝血酶-Ⅲ(AT-Ⅲ)是血浆中抑制凝血的关键物质,参与保持体内抗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15]。

4D-二聚体

高凝状态凝血系统被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形成纤溶酶,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的间接指标和体内存在继发纤溶的敏感指标[1,2]。D-二聚体的生成或血D-二聚体水平增高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病理状态下凝血和纤溶状态平衡被破坏,凝血倾向增强,从而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导致含D-二聚体量增高。Lowe指出D-二聚体是观察纤溶效果最有价值的指标。

4.1D-二聚体的形成机理

二聚体的形成机理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形成机理为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从α链及β链依次脱去多肽A和多肽B,形成纤维蛋白I和纤维蛋白Ⅱ,纤维蛋白在因子XII的作用下交联在血管壁上,并被活化的纤溶酶裂解而产生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4.2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凝血酶及因子XII作用的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作用降解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其含量增高表明体内有血栓形成及纤维系统的激活,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近二十年来,在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栓塞(PE)方面,D-二聚体检测已获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D-二聚体出现在继发性纤溶中,对其他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5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测定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β-TG、AT-III、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是检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良好指标,以了解患者血栓前状态,为早期预防血栓形成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并为临床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提供依据,防止NS患者血栓形成,从而提高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展望

通过检测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β-TG、AT-III、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以了解患者血栓前状态,为早期预防血栓形成及有效治疗提供依据,为临床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提供依据,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提高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尤其对NS患者血浆中β-TG的研究甚少,深入研究NS患者血浆中β-TG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将为临床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及早应该抗凝药物,对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同,李晓,朱市红,等.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7,17(1):31.

[2]于宁,赵秀珍,王艳,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35(2):130.

[3]WattanakitK,CushmanM,Chronickidneydiseaseandvenousthromboembolism:epidemiologyandmechanisms.CurrOpinPulmMed,2009,15(5):408-412.

[4]KayaliF,NajjarR,AswadF,etal.Venousthromboembolisminpatientshospitalizedwithnephroticsyndrome.AmJMed,2008,121(3):226-230.

[5]VelasquezForeroF,GarciaPrugueN,RuizMoralesN.Idiopathicnephroticsyndromeoftheadultwithasymptomaticthrombosisoftherenalvein.AmJNephrol,1988,8(6):457—462.

[6]张庆燕,曾彩虹,陈朝红,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及临床意义.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l0,19(4):309—316.

[7]SinghalR,BrimbleKS.Thromboemboliccomplicationsinthenephroticsyndrome:pathophysiologyandclinicalmanagement.ThrombRes,2006,118(3):397—407.

[8]马承恩,徐冬玲,杜贻萌,等.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的临床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7):760-761.

[9]SlungaardH.Plateletfactor4:achemokineenigma[J].IntJBiochemCellBiol,2005,37(6):1162-1167.

[10]UchiumiH.Beta-thromboglobulin(beta-TG)[J].NipponRinsho,2004,62(Suppl12):734-737.

[11]刘淑红.抗凝血酶-III(AT-III)的分子生物学.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3;16(3):134.

[12]巫向前,临床检验结果的评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1.

[13]李金泉,江一民,吴翼伟,等.抗凝血酶III测定在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6):541.

[14]WygledowskaG,GrygalewiczJ,MatuszewskaE.Naturalcoagulationinhibitors:antithrombinⅢ,proteinC,proteinSinchildrenwithhypercoagulationduetonephroticsyndrome.MedWiekuRazwoj,2001,5(4):377-388.

[15]FourrierF.ChopinC,GoudemandJ,eta1.Septicshock;multipleorganfailure,anddisseminatedintrarascularcoagulationcomparedpatternsofantithrombin-3,proteinSdefieien-cies.Chest1992;101(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