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医患关系的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紧张医患关系的原因分析

陈安平

陈安平(浙江省义乌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322000)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8-0944-01

当前我国处处倡导以和谐文明立国处事的今天,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广大患者的根本利益的维护以及国家政策制定长远目标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阻碍。从总体上看,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等等。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方面的因素

主要来自于医方方面因素和患者方面因素:

1.1医方方面因素

1.1.1医院管理不力。一方面由于医院管理不够完善,部分医生“收红包”,“拿回扣”,“开大处方”等现象,客观上恶化了医患关系。

1.1.2医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学术性强,劳动强度大,风险高的特点,责任重,压力大而收入低,再加上每天都要面对不同行业的人员,导致很多医务人员的心理失衡。

1.1.3很多医务工作者中存在工作热情不高。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氛围和工作负担过重,使医生对本职工作缺乏执着精神,也使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一旦出现医患矛盾,医务人员不会积极化解,埋怨和抵触的心里占据上风。

1.1.4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缺少同情心,往往只看病不看人。在就医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患者不够热情,加上由于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实行举证倒置,迫使医院在医疗文书和检查等方面慎之又慎,为了避免误诊和漏诊,防范医疗纠纷,能签字的就都要签字,能检查的都要检查。结果不仅延长了就诊的时间,而且还增加了费用。因此,引起很多患者的不满。

1.1.5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的医学院在重视只是技术培养,而忽略了法制教育。大多数医务工作者走向工作岗位后,更是忙于手边的具体工作,无暇参加法律法规的学习,继续教育也多数是专业技术方面的讲座,长期以往导致法制意识的淡薄[1]。

1.2患者方面因素

1.2.1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对疾病和早期诊疗更加重视,因此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更高,更准,患者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增强。

1.3.2对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远远超过了医学科学实际所能达到的程度,表现出不可逆的方向性。当实际效果超过期望效果时,患者及其家属才会感到满意;而效果一旦低于期望,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但是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新的未知的疾病也不断出现。

2客观方面因素

2.1政府财政投入严重的不足。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全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财政收入占医院当年指出的比重,省级以上医院在5%,市县级医院一般在1%,乡镇卫生院在1%-5%之间[2]。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大幅度增加,远远高于患者个人收入的增长幅度,必然导致“看病难”和“看病贵”,患者的积怨首先是针对医院,这是容易产生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导火线。

2.2医疗市场化体制的不合理。国有医院一方面是承担保障居民医疗需求的福利机构,同时又要自负盈亏,这就导致了医院的逐利行为。而私立医院却受到种种限制,无法与国有医院相抗衡[3]。

2.3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从国际经验来看,医疗保险是一种作为客观,冷静的方法来处理目前过于情绪化的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我国的医疗保险仍然处发展的阶段,坚持医疗保险的“广覆盖”,力争人人有保障应是杜绝隐患的根本性前提。而目前即使是参与了基本医疗保险,其保障能力也是较低的。因此,在高额医疗费用与患者的期望服务不对称时,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2.4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缺失。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至今仍存在立法层次过低,缺乏统一规范性,地方立法具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区域利益性,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我国现行的覆盖全社会,高质量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有相当多的民众甚至连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都享受不到[4]。

2.5媒体方面的因素。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疗工作中的不良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

从以上的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当今中国的医患关系还是存在比较紧张的一个状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从各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的缓解。

参考文献

[1]张京航,王晓燕.医患关系现状的医方因素及对策研究[J].医院院长论坛,2009,3(2)

[2]傅忠宇,徐青龙.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思考[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年6月15日

[3]吕志远.当前医患关系现状及成因解析[J].经济师,2009(5)

[4]丁子琴.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努力构造和谐社会[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