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拳“内气”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浅析南拳“内气”的运用

王华南

武术中把气分为两种。

一是呼吸之气,用以补充体内对氧的需要,起新陈代谢的作用。这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武术中称之“外气”。

二是气功之“气”,是指通过锻炼获得的、可随人的意识在体内运行的一能量流。这是一种无形无象、拥有能量、载有信息、流动着的物质,武术中称之为“内气”。“内气”可循经络系统运行全身,内及脏腑,外达肢节,温养肌肉脏腑,润泽筋骨皮毛,能调和发挥人体的潜力。因此是发挥调动人的潜力和推动人体活动的主要动力。要学好武术,就得练好“内气”。

内气源于丹田。练“内气”首先从气沉“丹田”开始。“丹田”原是道家术语,道家修练之旨,幻想于自身某处练出一颗所谓的“内丹”,因此就把希望产丹的部位称之为丹田。古书记载人身丹田有三:两眉之间的“印堂穴”为上丹田;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为中丹田;脐下5厘米的“气海穴”为下丹田。“气沉丹田”指的是下丹田。“气沉丹田”是一种腹式呼吸方法。主要是吸气时膈肌下降,给腹内器官一种有益的温柔挤压按摩作用,刺激内感受器,使之转变为生物脉冲,经感觉神经传到脑中枢,引起一股“气”起于小腹,这就是所谓“气沉丹田”。南拳讲究“气沉丹田”,要求掌握和运用这种腹式呼吸方法。因为胸式呼吸气往上浮而内虚,内虚则气促,气促则吸入的氧不足,氧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往往“气血上涌”呼吸短促,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遭到破坏。

有“沉气”应有“吐气”。沉与吐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运动进行、呼吸的变化,气有时沉有时吐是在无意和有意之间形成的。南拳在练习用力或用爆发力的动作时需要“憋气”,使动作更加刚劲有力。但如果憋气太过、太久,会出现胸闷气喘,不能做到“气沉丹田”,影响套路的进行。因此吐气也有助于“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还有蓄气之作用,“内气”的发放源于丹田。中医认为,气海穴是生气之源,人身真气由此而生,调养脏腑,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消除疾病,延年益寿。使气从丹田吐放,不仅是武术的要求,诸如歌唱、戏剧、杂技等表演艺术家也都是十分讲究锻炼和运用丹田之气的。内气发于丹田,运行贯注全身各部,达及四梢(指的是手与脚的梢节),功夫深的人收气能发到身体的任一部分。“意领气则行”就是说“内气”的运行可以受意识的引领,受意识支配,来发挥作用。

下面再谈谈南拳对呼吸的训练和要求。

人体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氧气,尤其运动起来,人体对氧的需求量更大,供氧不足势必会影响运动。武术运动中的套路练习就像400—800米跑步一样,属于速度和耐力的运动项目。但武术又不像400--800米跑步那样简单,福建南拳动作复杂、快捷,疾速迅猛,氧的需求量极大,对呼吸必然要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南拳的呼吸方法,主要是引“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呼吸匀细、深长、有力;争取多用鼻吸;吸气时膈肌下降,“气沉丹田”。这样可使腹腔器官产生相应的蠕动;可使胸部宽舒、腹部充实;还可降低重心,达到根基稳固若磐石的效果。因为吸气时多伴随吞身变手化解对方攻势的动作,所以腹式呼吸降低重心,有利引进落空,化势解招。呼气时应徐徐由口而出。徐徐将气呼出则身体重心不易上浮,有利于步实身稳及肢体发力。因为呼气时常伴随施力发劲击打对方,肢体发力要借助于基座,所以步实身稳尤其重要。

腹式呼吸又称深呼吸,主要不致使呼吸循环系统的平滑肌被动紧张,有利血行气顺,有利肢体松活。因为这种呼吸方法能令人的肌肉血管及经络脏腑高度松弛,使经络贯通、气血流畅。因而在激烈的对抗运动中,人的机体耗氧量可相对减少,能量代谢率相应降低(表现为储能反应状态),血液输送相对不会增加很快,心率不会升得很高。同时能使几组肌群呼吸处于相对协调状态,于是呼吸较易调匀。还可相对缓和激烈运动中出现的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喘气困难等状态,因而在套路演练时,可使血气运行顺畅、骨劲内敛,保持充沛体力适应激烈之对抗。

腹式呼吸较之频率快的急吸急呼吸入的氧气量要多。也因这种呼吸方法使内脏器官处于相对放松状态,有利心血管与呼吸循环系统的协调工作,使血液结合氧的能力提高,血液运行顺畅。血液中携氧量提高导致肢体松活,也使肌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提高,这样机体发力的能量来源充实了,发劲就有力。因为肌纤维在缺氧和足氧的不同条件下,收缩发力的能力相差近20倍。

另外,“气沉丹田”这种呼吸方法---也就是气法(指练拳或技击时的运气方法),还有利于蓄气与运气(这是指“内气”)。“内气”充沛则气助力发,劲力极大。武术讲技击,技击须施力,劲力尤其关键。且“内气”充沛又可保持耐久力,这些都与“内气”相关,“内气”与“外气”---呼吸又是息息相关的。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尤其重要。

拳论说:“息长则清气净吸,浊气尽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息长即指一呼一吸的时间长。清气净吸,浊气尽呼实际上就是氧的吸入量大,二氧化碳呼出量也大,这样新陈代谢旺盛,有利强魄健体。

当然,运动中的呼吸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动作,则有提气、托气、聚气、沉气四种不同的呼吸方式。

“提气”即腹壁内收、胸腔尽力扩展、肩带肌亦参与收缩的一种胸式深吸气动作。提气时气流自下往上冲腾,可使人体重心提高,有利于腾空而起完成纵、跳、腾等动作。

“托气”即吸气将结束时紧接着来一下由慢渐快的半呼气,并顿然“闭气”。这样可突出精神饱满,气势宏伟、姿势威严等特点。托气为完成塑型、静姿平衡所必须。

“聚气”即吸气后,“闭气”以待。随着冲拳、劈拳、砸拳、插掌的同时,微启声门,用力呼出适量的气体,这样可以增强发力,可以“以气催力”,“聚气成力”。聚气是武术运动中用于发力动作的特定形式的呼吸,不仅可增添气力,同时还能避免因“憋气”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沉气”是一种典型的腹式呼气方式。通过膈肌上下运动和腹肌波浪起伏,可使腹腔脏器产生相应蠕动,并常常伴有肠鸣声。沉气时要“气沉丹田”,务使胸部宽舒,腹部充实,降低重心,从而达到根基稳健,固若磐石。凡低姿势练习(前绊、后扫腿等)采取沉气较易完成。

套路或组合练习中,随着动作演变,呼吸的提、托、聚、沉也要相应转换,这已成为使武术运动达到一定造诣的诀窍。

南拳的呼吸方式要用正确的动作姿势来配合。在训练时应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胸部宽舒,腹部放松而又微觉充实,头顶项稳,脊柱松沉,胸背部肋骨与身体各大关节要节节放松。运动时可按照吞吸、吐呼、浮吸、沉呼的呼吸原则,使呼吸与动作自然地结合起来。如果感觉胸闷,多是姿势不正确或对这种呼吸方式不习惯所致。动作与呼吸配合得不协调,就必须加以调节;如仍然感到困难,就必须先恢复自然的呼吸,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慢慢就会适应。在运动中要防止呼吸粗浅短促,要逐渐养成呼吸匀细深长的习惯,要自然而不勉强地逐渐使各种呼吸方式与动作变化结合起来,切不可勉强凑合,以免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