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混合制剂湿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1

利多卡因混合制剂湿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

陈秀红

陈秀红(通辽市医院心内科内蒙古通辽028000)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142-01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及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方法。方法采用2%利多卡因、75%乙醇、地塞米松、维生素B12等四种药物配伍成混合制剂湿敷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将60例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实验组用利多卡因混合制剂湿敷治疗,对照组用75%乙醇湿敷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胺碘酮静脉滴注所致的外周静脉炎,应用利多卡因混合制剂湿敷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盐酸胺碘酮静脉炎利多卡因混合制剂50%硫酸镁湿敷

临床应用胺碘酮300~4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中以1.0~1.5mg/min速度静脉持续泵入,或胺碘酮300~4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持续静脉滴注24h或48h以上,长时间静脉给药,由于胺碘酮PH值偏酸,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及功能,从而易引起静脉炎。

为了治疗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我科采取利多卡因混合制剂湿敷改善局部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阵发性房颤、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选择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均为静点胺碘酮≥24h的患者,年龄在32~74岁,平均为53岁,60例患者均为一般状态良好,用药前无深浅静脉疾患;均为头皮针穿刺,无应用静脉留置针病例;输液过程中无针头滑出血管外及药液外渗等情况。

1.2穿刺部位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

1.3方法实验组32例在输入胺碘酮出现静脉炎时即用利多卡因混合制剂湿敷穿刺点近心端沿血管走行部位,将药水浸湿无菌纱布,以不滴液为宜,上覆与纱布同等大小的塑料薄膜,用弹力网状绷带加以固定,每次30分钟,每日4~5次,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疗效。

1.4判断标准和评价方法

1.4.1按照静脉炎判断标准在60例患者中:

轻度:为受累静脉走向红肿,轻度压痛,管壁弹性尚可(14例)

中度:局部有灼热痛,压痛,管壁弹性差(40例)

重度:静脉呈条索状,周围组织有硬结,压痛明显(6例)

实验组轻度7例、中度20例、重度5例,对照组轻度7例、中度20例、重度1例。

1.4.2评价方法

显效: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症状消失,条索状血管变软,弹性恢复。

有效:局部热、痛症状减轻,红肿于用药1~3天减轻,条索状血管及周围组织变软,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

无效:用药三天炎症部位无变化。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P﹤0.05为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治疗后均无过敏、湿疹及感染等不良反应。经检验,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见表

显效有效无效

实验组2750

对照组5158

两组比较P=0.008,X2=9.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盐酸胺碘酮PH值偏酸性,经外周静脉给药,因其管径较细,而胺碘酮对局部血管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超过了血管缓冲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易引起静脉炎[1]。

采用50%硫酸镁湿敷,是利用其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减轻,但受温湿度影响明显,容易析出结晶,对患者皮肤产生刺激作用,患者舒适度差且疗效较慢,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3)。在利多卡因混合制剂中,主要作用为:

3.12%利多卡因是酰胺类局部麻醉药,长期外用在体内无蓄积,安全、不产生耐药性,可反复使用。其优点是穿透性强、作用快、弥散广和维持时间长,利多卡因还可以阻断神经冲动传导,减轻疼痛。

3.275%酒精的分子具有很大的渗透能力,它能穿过细菌表面的膜,打入细菌的内部,使构成细菌生命基础的蛋白质凝固,将细菌杀死。

3.3维生素B12具有活化氨基酸的作用和促进核酸的生物合成,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2%利多卡因混合制剂具有减轻疼痛、消炎、减轻水肿、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且在应用过程中患者未见不良反应舒适感明显优于硫酸镁湿敷。

参考文献

[1]王文芳.乙醇湿敷预防胺碘酮注射致静脉炎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