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学生男男性行为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吉林省大学生男男性行为特点分析

李岩赵大力谢忠伟白子惠高晶马绪哲齐亚莉

李岩1,赵大力2,谢忠伟2,白子惠1,高晶1,马绪哲1,齐亚莉1※

(1.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1;

2.吉林(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吉林吉林132012)

摘要:目的:探讨吉林省大学生男男同性恋人群性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控性病、艾滋病在该人群传播,保护男男同性恋大学生健康,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滚雪球方法在吉林省高校招募男男同性恋大学生100名,通过自填问卷调查,了解该人群性行为特点。结果:吉林省大学生男男同性恋人群对HIV/STD知识的知晓率较高,达到95%以上;只有23%的学生在过去一年曾接受过HIV抗体测试;60%的学生表示曾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服务;但该人群无保护性肛交比例较高,达到60%;90%的学生通过网络结识性伴侣,平均性伴数为4人。10%的男男同性恋大学生承认从事过商业性服务。结论:多性伴和提供商业性服务是威胁吉林省大学生男男同性恋人群,导致性病、艾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加强对该人群的健康教育,为他们提供性病、艾滋病讲座和发放免费的避孕套被认为是有效防控措施。

关键词:吉林省;大学生;男男性行为

近年来,男男性行为(menwhohavesexwithmen,MSM)人群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比例迅速上升,在MSM人群中不乏年轻且具有较高学历的国家高级人才,MSM人群无保护性肛交及多性伴等特点,使其成为传播HIV和性病的高危人群和桥梁人群。这一特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疾病防控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的重视。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专门人才,对这一群体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应给予重点保护[1]。本文探讨吉林省高校MSM大学生性行为特点,为防控性病、艾滋病在该人群传播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同伴推荐滚雪球方法征募来自吉林省各大高校在读的MSM大学生100名。

1.2研究方法自填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男男性行为特点、结识性伴途径与交友意愿等。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共计100名大学生MSM完成有效问卷。年龄中位数为22岁(17~28岁);其中,小于18岁1人(1%),18~24岁86人(86%),大于25岁13人(13%)。少数民族7人(7%),其中满族5人,朝鲜族2人。专、本科生居多共92人(92%),硕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2人。1人为已婚,其余99人均未婚。

2.2HIV/STD知识知晓率、对艾滋病相关态度

调查对象对于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95%。对于常识性问题,如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可能已经感染了HIV了吗(答对率92%)、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答对率98%)、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用针具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答对率97%)、每次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不能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答对率99%)、保持一个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能不能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答对率90%)、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有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她的孩子吗(答对率98%)、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答对率91%)等问题,知晓率较高,而对于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答对率64%)这一类的问题,MSM群体的知晓率还有待加强。

2.3获得相关干预服务情况

有23%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过去一年曾接受过HIV抗体测试,其中97%的人表示知道检测结果;在预防艾滋病相关服务的覆盖率中,60%的MSM者表示曾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服务,其中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50%)、艾滋病咨询或检测(30%)、安全套发放(20%)的覆盖率最高;而对于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的回答,互联网(90%)、电视(10%)是最主要的两条途径,分别有超过2/3的调查者表示接受过这两条途径的宣传。

2.4男男性行为特征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平均为(18.9±2.5)岁(12~26岁)。其中,90人(90%)与男性发生,平均年龄为(18.6±2.6)岁(12~26岁);其余10人(10%)是与女性发生,平均年龄(18.4±2.3)岁(13~22岁)。

2.5安全套使用情况发生肛交时只作为主动插入方者为14人,占14%,只作为被动接受方者为11人,占11%。近6个月8人(8%)无肛交行为;60人(60%)曾发生无保护肛交,其中7人(7%)从不使用安全套。在肛交时未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有:“对方是我认为健康的人”占64%;“我和性伴是固定关系”占30%;“发生性行为时未准备安全套”占70%;“安全套降低快感”占28%。从来不使用安全套的7人中,5人是有单一性伴,其余2人均报告有3位性伴。近6个月8人(8%)无口交行为,1人(1%)口交时坚持使用安全套。

2.6性伴数累计性伴总数中位数为4个(1~50),92人(92%)有多性伴;近6个月性伴数中位数为2个(0~22);60人(60%)有多性伴。

2.7与偶遇性伴发生一夜情行为,称之为“419”。75人(75%)曾有过“419”行为;近6个月发生“419”者有31人,占31%。发生“419”的主要原因有:“找不到朋友(BoyFriend,BF)”占37%;“有BF无法常在一起,偶尔‘419’发泄”占26%;“偶遇性伴有新鲜感”占37%。

2.8结识性伴途径大学生MSM结识男性性伴的主要途径依次是互联网92人(92%)、朋友介绍37人(37%)、同学12人(12%),活动场所结识性伴,比如gay吧、公园、同志浴室、健身房和公厕26人(26%)。83人(83%)是通过互联网认识最近的一次男性性伴,10人(10%)是朋友介绍、7人(7%)是同学。

2.9交友意愿在交友方面,57人(57%)倾向于学生男同,24人(24%)倾向于社会男同,其余则是两者相当。关于男性性伴中的学生比例的分布,13人(13%)均为学生性伴,52人(52%)大多为学生性伴。其余则为社会男同或学生性伴均可。

3.讨论

根据目前艾滋病防控形势,最应注意的是“艾滋学生”群体,其传播感染大多经由多性伴和男男同性接触,需要引起重视[2]。本研究表明网络是大学生MSM结识性伴最为主要的途径,最近一次男性性伴83%是通过互联网认识。不安全性行为是“艾滋学生”增加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大学生性态度和性行为日益开放,而高校的性教育相对滞后。这些都使大学生防艾形势变得更为严峻。感染的学生,经同性性传播比例从2006年的8%,升至2011年的55.5%[3],提示在校大学生,受HIV感染的威胁越来越大,艾滋病正逐渐向被视为净土的大学校园侵蚀,这一事实,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晓丽,何金奎,苏豪浩,等.男男性接触者性行为及梅毒、HIV感染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7);787-788.

[2]张政,李清春,李书明,等.北京市男男性行为人群队列随访中高危行为变化的调查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6):586-591.

[3]王琪,侯元,连英姿.男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状况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03):11-12.

[4]韩明明,王宏,陈江鹏,等.重庆市男男性行为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34-236.

[5]王毅,张洪波,徐杰,等.男男性行为者自我歧视与性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7):636-644.

[6]张静瑜,李青青,韩德琳,等.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角色状况及其与安全套使用和HIV检测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5):400-403.

[7]成国明,吕金伟,方艳姣,等.129名高校男男性行为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分析.中华疾病控制,2010,14(6):487-489.

[8]曲波,张阳,王东博,等.大学生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特征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13,30(2):255-256.

基金项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吉林省高校大学生男男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cso-2012-研18)。

作者简介:李岩(198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医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慢性病防控。

通讯作者:齐亚莉(197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男男同性恋危险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