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浅谈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陆桂春

(平南县大鹏镇第一初级中学广西平南537300)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是一项繁重而又复杂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掌握

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了解学生思想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在不同的时期安排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德育内容,遵循德育工作的客观规律,这才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这才算具有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关键词】德育;对象研究;过程探讨;德育科学性

Onthesecondaryschoolmoraleducationworktostrengthenthescientificnatureof

luguichun

【Abstract】Inthenewhistoricalperiod,thestrengtheningofthemoraleducationofyoungpeople,istheschoolmoraleducationworkofthemostimportant

taskfacedbyleadersatalllevelsmustattachgreatimportance.Moraleducationisanarduousandcomplicatedtask,educatorsmustbebasedonage

characteristicsofthestudentstograspthesitu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studentthinking,understandingtheprocessofchangeinstudentthinkingand

patternsoforganizationatdifferenttimesforthemoralcontentofthecharacteristicsofyoungpeople,followtheobjectivelawofmoraleducation,whichwill

bemadegoodmoraleffect,whichonlyworkwiththescientificnatureofmoraleducation.

【Keywords】Moraleducation;Objectresearch;Process;Moralscientific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首先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

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在学校的工作中,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德育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须进一步加强

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是指:人们对德育工作的对象、任务、过程、特点和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能依据上述的认识来正确地安排和开展德育工作,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只有把正确的德育认识和

良好的德育效果统一起来,才算具有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德育工作要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半功倍甚至失败。所以,进行德育工作科学生的研究,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首要内容之一。

1.要研究德育工作的对象

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了解学生思想变化的过程和规律,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1.1要对学生进行群体和个体的研究。

群体研究分整体研究和小群体研究。整体研究

就是定期对全体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然后分析研究其表现出来的优点、问题和发展趋向,从中找出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的方向和措施。近年来,我们对初

三学生不同时期的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面貌,有利于部置学校的德育工作。

小群体研究就是了解学生小群体的行为表现和思想特点,找出教育引导他们的正确方法。学生小群体是由性格、兴趣、习性比较相投的几个学生在长期交往中自发结成的松散组合体,它具有志趣相投、

年龄相近、品学相仿,有中心人物等特点。它有各种类型,如游乐型、健康型、思想型、违纪新型等,一概为消极力量,强令散伙,结果学生反感,也不利于巩固班级体。因此,我们应区别对待,因势

利导,教育和帮助他们。

个体研究就是对具体学生包括优秀生、后进生和特殊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优点和缺点以及形成好、差、特殊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个体研究,过去我们做得不够全面。对优秀

生满足于表扬奖励,很少深入全面研究他们成长的途径和主客观原因,因而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对后进生和特殊生,只是了解他们的品德表现和怪性格表现,看积极面少,对差生变差、怪

生变怪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很少了解研究,因

而对他们的教育往往抓不到要害,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2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新科技越来越快,越来越激烈,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挑战,心理的承受力越来越大,就会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

升学,就业等,都要面对接受失败、承受挫折的心理调控问题。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入侵到校园,加上学校应试教育的高压,使得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升温的倾向。如焦虑不安,缺乏自尊心、自信心

,厌学、逃学、多动症、冲动症、攻击性行为、自闭懒惰等。这些问题出现在中学生身上,并不是政治操行问题,他们也想学好,但是心理障碍了他们去达到良好的目标。尤其是中学生,尚处于人生观

、世界观以及自身品格、个性的形成阶段,这是社会外部矛盾与自我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平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这些问题不闻不问,缺少关心和疏导,所以难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研究学生的心

理健康,引导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促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这是德育工作起互补作用。

2.要探讨德育工作过程

德育工作过程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开展思想斗争,扬善救失,逐步形成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过程,探讨德育工作过程是为了探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

2.1德育工作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提高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的过程。人的思想品德构成有六要素,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德育工作过程从说理教育、提高认识开始,引

入行为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产生对行为的喜爱情绪,即培养了意志。再通过认识、情感和实践的综合作用,产生对行为的热烈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即形成的信念。最后再通过反复实践

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行为,便变成习惯,变为自觉的行动。至此,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即告结束。可见,德育工作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激发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仰、坚定实践和养成习惯

的过程。其中提高认识是前提,行为实践是基础,知行结合要贯穿全过程。因此,德育工作既要抓认识教育,也要抓行为训练、情感培养和意志锻炼。讲而不做,做而不坚持到底,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

2.2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主要通过积极的思想斗

争,实现思想的良好性转化。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存在着多种矛盾,如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等。学生思想的提高,就是他们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让进步因素克服落后因

素,不断解决上述矛盾的结果。所以教育的任务,就是指点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思想斗争,扶正祛邪,不断进步提高。

3.要研究德育工作的结构

德育是一项综合各种力量、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各种形式、汇集各种知识来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要能顺利地进行,系统要完善,结构要合理,配合要密切,运转要灵活,所以,研

究和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结构,是德育工作科学性的项重要课题。

3.1要研究德育内容的系列安排。共产主义的理论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非常广泛。学生对上述内容的掌握由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应根据社

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学生年龄特征和当前学生的具体思想情况来确定,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应该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为此,要制订出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让各年级的德育工作内容既有区别,又互相联

系,组成合理的德育工作序列。

3.2要研究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合理组合。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要建立学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

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施。

3.3要加强对学校与校外德育工作之间联系的研究。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学校教育研究,从大教育的高度看,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

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组织,吸收学校所在社区的机关、工厂、村镇等单位部门参加,能使学校与学生居住社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但当前存在这样的

问题:家庭教育未很好发挥,社会上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干扰很大,党政机关和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缺乏有力的措施。为此,我们应重视并加以解决。

以上是对德育工作的一些浅见,只有遵循德育原则,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德育工作才会取得良好

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原理》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宇《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三个导向》中小学管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