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算法重建在下颌骨骨折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骨算法重建在下颌骨骨折的应用

周慧珍

周慧珍(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140-01

下颌骨呈蹄铁形,属不规则骨,其解剖结构、毗邻关系较为复杂,因其位置表浅,外伤后极易造成骨折。传统X线检查往往不能全面清楚显示病变;普通CT因受层厚、不能进行重建等原因制约,对下颌骨骨折的显示欠佳。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层厚薄,定位准确,能够清晰显示下颌骨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而任意多方位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VR图像,可更直观地显示整个下颌骨的解剖和骨折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接受双源CT检查的下颌骨外伤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7-75岁,平均年龄42岁。

1.2方法

应用西门子双源CT进行螺旋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眉弓至颌下。扫描参数:120KV,200mAs,准直24×1.2mm,螺距1.2,重建层厚1.5mm,层隔1.0mm,FOV210mm。分别行软组织算法B30s和骨算法B60s薄层重建。A组为只行横轴位重建的图像;B组为行MPR重建及VR重建的图像;C组为行MPR、VR重建及特意的CPR曲面重建。A组为50例患者只行B30s的横轴位重建;B组为50例患者分别行B30s及B60s的横轴、冠状、矢状位重建和B30s的VR重组;C组在B组的基础上50例患者特加行CPR(曲面重建)。

1.3图像后处理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进行B30s组和B60s横轴位重组,B30S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B60s组进行MPR、CPR重组,观察窗为骨窗W1200-800,L400-300。分别应用MPR轴位、冠状位和斜矢状位观察下颌骨骨折全貌,CPR重点观察下颌骨体部和支部骨折移位情况,常规观察VR显示的骨折与二维图像进行比较。

2结果

50例下颌骨外伤患者共发现80处骨折,其中下颌体骨折52处,下颌支骨折28处,下颌关节脱位5例,复合骨折15例。分别对A组、B组和C组等三种观察方法进行分析诊断。

A组发现骨折74处,符合率为96%。其中漏诊了4例无移位裂隙样骨折,因只用横轴位重建,没有冠状位、矢状位等多方面观察,小裂隙还是比较容易漏诊;还有2例无移位的下颌骨横断骨折,因扫描基线与骨折线平行而漏诊。

B组发现骨折79处,符合率为99%。漏诊一例为下颌角近骨皮质处细小纵行裂隙,横轴位及冠状位重建也无法很好地显示骨折,斜矢状位因重建基线与骨折线平行也无法显示,细小骨折VR就更不好显示。

C组发现骨折80处,符合率100%。轴位图像对骨折线、碎骨片及骨折端移位显示良好,周围软组织显示清晰,冠状、斜矢状位对轴位图像不能直接显示的水平方向骨折线显示良好,可清晰显示骨折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骨折移位及脱位等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CPR图像可完整显示下颌骨、下颌关节,对下颌关节脱位和下颌骨骨折能更好地显示;VR图像与解剖结构图像近似,立体显示了骨折的整体形态,对骨折线的完整走行方向及碎骨片的数目、来源、移位程度和坍塌情况,解剖结构立体感极强。骨算法MPR、CPR重建以及VR重建等三种重建技术联合应用不仅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展示骨折全貌及骨折线的走行方向,还能直观立体展现整个下颌骨形态。

3讨论

下颌骨位置表浅,外伤后极易造成骨折,其中意外伤害、意外跌伤、锐器损伤、交通事故是导致下颌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传统X线检查无论如何改变体位,因解剖结构重叠而难以清晰或完整地显示骨折全貌,容易漏诊[1]。普通CT的二维图像显示的仅为某一断面的信息资料,不能显示骨折的准确情况,所提供的病变信息明显不足。MSCT具有容积数据采集,扫描时间更短,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并能透过三维图像重组进行多方位观察,使VR图像更清晰。扫描图像由二维变成三维,三维图像立体感强,可直观反应病变在三维空间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关系。

双源CT采集后进行不同算法重建所致的图像分辨率不同,高分辨骨算法具有组织密度的高分辨率,可以准确地显示骨质细微改变[2],可很好地显示骨折线走行及骨碎片移位情况,骨及骨折线边缘清晰,尤其是显示骨折线在骨骼内部的走行方向明显优于软组织算法,但图像噪音加大。MPR、CPR与VR图像是诊断下颌骨骨折显示方法,在二维图像中,MPR图像对骨折线、碎骨片及骨折端移位显示良好,对并发损伤及周围软组织显示清晰,但缺乏立体直观感,尤其对多发复杂骨折的骨折线走向及累及范围难以判定,而对呈蹄铁形的下颌骨,横轴位及多平面重组都不能显示其全貌,限制了下颌骨的多角度观察。曲面重组技术(CPR)是多层面重组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即在MPR的基础上,沿兴趣器官划一条曲线,将沿曲线的体积元素进行重组获得曲面图像[3],因此,能在冠状位上完整地观察到下颌骨,弥补了多平面重组不能在冠状位显示完整的下颌骨的不足,有利于骨折线的显示,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VR图像实现了在三维空间对病变的全面观察,提供近似解剖结构的图像,空间立体感强,能极好地显示复杂结构,可很好地显示骨折与周围组织的情况,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细微骨折改变和无移位的线形骨折不易显示,图像质量受阈值选择的影像较大[4]。

因此,应用MSCT诊断下颌骨骨折时,应以轴位图像为基础,根据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合理选用冠状、矢状、曲面重建和VR等三维重组技术。合理应用三维重组技术,就可清楚显示下颌骨骨折的细微结构、骨折周围软组织情况及逼真的解剖空间关系,提高下颌骨骨折的诊断正确率,便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骨折情况。

参考文献

[1]冯辉,陈静.MSCT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1):2060-2062

[2]李磊,赵卫东.HRCT轴位加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容积重建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4):240-241

[3]朱洪良,王土兴,杨其根,等.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在骶尾骨、下颌骨创伤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3(9):692

[4]吴沛宏,卢丽霞,黄毅.螺旋CT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