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临床护理

/ 2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临床护理

黄金文

黄金文(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163712)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215-01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病变,以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主要特征,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18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6例。年龄在5~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岁。血象检查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分类可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淀粉酶活力与腮腺肿胀程度平行,一般2周左右恢复正常。约90%的病人血、尿淀粉酶轻至中度增高。病原免疫学检查,患者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1.2方法说结果: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主要为对症处理。急性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饮水,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15mg/(kg?d)静脉滴注,疗程5~7天,并发脑膜脑炎者给予镇静、降颅压等治疗,并发睾丸炎时应局部冰敷并用阴囊托将睾丸抬高减轻疼痛,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3~7天。结果:18例患儿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2护理措施

2.1减轻疼痛给予患儿半流质、软食,保证充足营养及液量供给。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腮腺局部可予冷敷或中药涂敷,或采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减轻局部症状。

2.2降低体温注意休息,多饮水,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或小剂量退热剂应用,注意监测体温。

2.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有无呕吐、头痛、烦躁、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注意观察睾丸有无肿大、触痛,邻近皮肤水肿、发红。并发睾丸炎可给予局部冰敷并用阴囊托将睾丸抬高减轻疼痛,或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

2.4预防感染传播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应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集体机构可采用紫外线消毒。对易感儿童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流行期间给予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

2.5健康教育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无并发症时可在家隔离治疗,指导家长做好隔离、用药、饮食、退热及局部护理和病情观察,若有异常情况出现应及时就诊。

3讨论

询问本地区有无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及发病前有无与腮腺炎患儿接触史和疫苗接种史。评估腮腺肿痛特点,其疼痛与进食和咀嚼是否有关,局部皮肤是否发红、感觉过敏,有无胀痛和压痛,腮腺导管开口处有无红肿,压之有无脓性分泌物等。腮腺炎可伴多腺体受累,注意检查颌下腺、睾丸有无肿大,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和发热情况。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传染病,好发于学龄儿童。本病预后良好,伴有脑炎、肾炎、心肌炎者偶有死亡,应积极预防。应注意评估家长对疼痛的认识及护理能力。目前部分地区在小儿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减毒腮腺炎活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MMR),99%可产生抗体,已获满意效果。

潜伏期12~25天,平均18天。前驱期,一般较轻,可有发热、头痛、肌痛(特别是颈部)、厌食、不适和呕吐。病儿可诉“耳痛”,咀嚼时加剧。此期很短,数小时至1~2天。腮腺肿胀期,腮腺逐渐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张口和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腮腺导管开口红肿,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数日内对侧肿大。腮腺肿大1~3天达高峰,4~5天后腮腺逐渐缩小,整个过程6~10天。此期患儿仍可有中度发热。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可同时受累。神经系统并发症,腮腺炎病毒是嗜神经组织病毒,脑膜脑炎是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于腮腺炎后3~10天,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少数患儿可发生惊厥。预后良好,偶见死亡及神经系统后遗症者。生殖系统,睾丸炎是男孩常见的并发症,青春前期少见,症状出现在腮腺炎肿胀4~8天,临床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心、下腹痛,睾丸肿痛和变硬,邻近皮肤水肿、发红,大多数病例有附睾受累。病程3~7天。7%青春后期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有发热、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

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基因组为单股副链RNA病毒,该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本病毒唯一宿主。腮腺炎病毒在外界抵抗力弱,福尔马林或紫外线均能将其杀灭,加热至55~60℃20min或乙醇2~3min失去感染性,但耐低温。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入机体后,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如淋巴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及IgA分泌等。然后侵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播散人不同器官,如腮腺、舌下腺、颌下腺、生殖腺、中枢神经系统等;病理改变是腮腺非化脓性炎症,包括间质水肿、点状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和腺泡坏死等。因腮腺导管阻塞,唾液淀粉酶排出受阻而血和尿中淀粉酶增高,睾丸、胰腺等亦可发生非化脓性炎症改变。流行性腮腺炎呈全球性分布,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节多见。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人在腮腺肿大前7天至腮腺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排出病毒,隐性感染者排毒时间与病人一样。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物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

参考文献

[1]罗钻弟,罗月华,刘全妹.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

[2]崔焱.儿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0